垃圾徵費

本屆政府不再推垃圾徵費 貿易戰及地緣政治令本港面對挑戰

時事

廣告

香港政府今(23日)宣布,現屆任內將維持暫緩實施垃圾徵費計劃,原因是當前經濟環境挑戰重重,社會對徵費普遍不支持。環境及生態局向立法會提交文件,指全球貿易戰、地緣政治複雜化及本地經濟轉型壓力,促使政府重新審視政策優先次序。民意調查顯示,70%-80%市民認為現階段不宜推行徵費,逾90%支持更便利的回收設施與教育宣傳,反映市民偏好鼓勵性減廢措施而非懲罰性徵費。業界亦表達人手短缺與經營困難,擔心徵費加劇負擔。此決定展現政府因時制宜,優先減輕市民與中小企壓力,力求平衡減廢目標與社會效益。

經濟與民意背景:徵費時機不成熟

文件指出,香港作為國際金融與貿易中心,面對全球貿易戰及地緣政治緊張,經濟環境充滿不確定性。過去數月,政府透過第三方民意調查及媒體報告,發現70%-80%市民反對現階段推行垃圾徵費,逾90%表示願意參與減廢回收,尤以增加回收設施與加強宣傳教育為優先。調查反映,市民更接受協助性措施,如便利的回收站點,而非增加經濟負擔的徵費政策。環境及生態局強調,現屆政府已推出一系列減廢措施,如智能回收機與綠色回收站,成效顯著,例如2024年上半年回收量較去年同期增15%,顯示無需徵費也能推進減廢目標。

業界反響:經營困境與人手挑戰

飲食、物業管理及清潔業界普遍支持減廢理念,但反對即時徵費。飲食業受北上消費潮衝擊,生意下滑,結業潮持續,工會反映員工薪酬停滯,就業前景悲觀。物業管理與清潔業則擔心徵費導致管理費或清潔費上漲,居民難以接受;前線清潔工更憂慮人手不足下,徵費將帶來額外工作負擔,如垃圾分類檢查與執法。業界代表指出,徵費實施需大量配套,如專用垃圾袋供應與執法指引,現時基礎設施未成熟,恐加劇運營壓力。政府承認,徵費缺乏業界與社會支持,時機尚未成熟。

未來方向:鼓勵減廢與基礎建設

政府表示,將繼續優化減廢回收策略,包括增設智能回收點、推廣綠在區區計劃及加強學校與社區教育,預計2026年前全港18區實現回收站全覆蓋。環境及生態局計劃與業界合作,試行免費回收試驗項目,針對塑膠、廚餘及電子廢物,提升回收率。網民反應正面,許多人讚賞政府「聽民意」,但也有人批評「拖延徵費只是緩兵之計」,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