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逃票潮創紀錄:2024年逾100萬人次 公共交通損失近20億港元
逃票現象與統計:年輕男性主導,重犯率高
Synserv自2019年運作,記錄全國火車、巴士及電車逃票者資料。2024年數據顯示,100.8萬宗逃票中,39%為首次,14%為第二次,47%為三次或以上重犯,顯示許多人從僥倖變成慣犯。 年輕人佔比高達33%,男性比例約六成,法語區(如日內瓦)案例較德語區(如蘇黎世)多,反映區域文化差異。伯恩大學教育科學教授Rolf Becker研究指出,瑞士交通費用高昂(票價近十年漲幅超通脹),加上僥倖心理,易讓逃票成習慣,實際數字或高於官方記錄。 聯盟估計,逃票率約2-3%,雖低於歐洲平均5%,但隨乘客量創新高(2024年每日1.39億人次),損失持續擴大。
「無閘門」制度:信任乘客 vs 處罰機制
瑞士火車站維持「無閘門」開放系統,無需刷票進出,靠乘客自律與隨機查票維持秩序。聯盟強調:「我們信任乘客」,未計劃設閘門,以免影響流暢性。 然而,處罰機制嚴格:首次逃票罰100瑞士法郎(約981港元),第二次130法郎(約1,275港元),逐次遞增;拒繳或虛報資料,將起訴並留刑事紀錄,數據保留2年。 查票員無權開罰,僅通報警方,嚴重者下一站被帶走。瑞士國鐵(SBB)數據顯示,2024年查票員遭襲擊逾3,600宗,包括口頭辱罵及暴力,公共交通從業員工會(SEK)要求資方派保安隨行,提升安全。
成因分析:高票價與僥倖心理
Becker教授分析,逃票無典型模式,但高交通成本是主因:瑞士票價十年漲幅超通脹,LITRA研究顯示,公共交通雖高價值,但對低收入者負擔沉重。 查票頻率增加(PostBus 2024年花800萬法郎查票,罰款僅400萬)也推升記錄數字。 聯盟承認,信任制度長遠難持續,考慮AI監控或教育宣傳,但強調文化轉變需時間。對香港而言,瑞士經驗提醒MTR等系統,平衡開放與執法,方能維持乘客信任。
未來展望:強化教育與科技防範
逃票損失2億法郎,相當於數千萬乘客免費搭乘,聯盟計劃擴大Synserv數據分析,針對重犯加強宣傳。SEK呼籲改善查票員安全,Becker建議降票價或補貼低收入者,減低動機。瑞士的「信任模式」雖獨特,但逃票潮或促使改革,讓高效系統更永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