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 一仙

美國一仙硬幣停產「散紙荒」風波 零售業唔夠錢找 唯有自動「四捨五入」

時事

廣告

回想香港1997年主權移交之際,一場收集「女王頭」硬幣的熱潮席捲全城,導致市面零錢短缺,進而催生八達通電子支付系統的誕生。時隔近三十載,美國近日爆發類似「散紙荒」,源於美國鑄幣局提前終止一仙硬幣生產,結束232年的歷史。總統特朗普今年2月下令財政部停止生產,斥其「成本高於價值,是浪費納稅人金錢」。 每枚硬幣生產成本高達3.7美仙,遠超面值,財政部估計此舉每年可節省5,600萬美元。 原定2026年停產,但今年夏天原料耗盡,導致提早收官。目前全美流通約2,500億枚一仙硬幣,卻因民眾囤積在家而流通失衡,銀行家協會坦言這是「供應充足卻流通不暢」的典型困境。

零售業的零頭難題:SNAP補助與四捨五入的法律灰區

一仙硬幣停產不僅影響習慣現金交易的民眾,更重創依賴零錢的零售業。接受政府糧食補助計劃(SNAP)的超市首當其衝,聯邦法例要求SNAP顧客享有「同等價格」,商戶在處理零頭時陷入兩難:若四捨五入,可能違反平等原則,引發集體訴訟;若堅持精準計算,則因零錢短缺而難以找零。食品行業協會已致函農業部與財政部,尋求確認是否可「以五仙為單位」調整價格。 更棘手的是,全美10個州明令禁止四捨五入,令零售商在聯邦指引缺席下,自行摸索出路。疫情後,超過八成交易轉向非現金支付,電子錢包興起進一步壓縮零錢需求,卻讓殘存現金經濟更顯脆弱。

商戶奇招解圍:從兌換日到慈善捐零的創新應對

面對散紙荒蔓延,連鎖商戶紛紛祭出奇謀,化危機為轉機。如超市Giant Eagle推出「Penny Exchange Day」,邀顧客攜家藏一仙硬幣兌換禮品卡,甚至以雙倍面值誘因,鼓勵散紙回流市場;Kroger及Home Depot則建議顧客「剛好金額」付款,減輕找零壓力。 便利店Kwik Trip與Love’s更採取顧客友善策略,遇需進位時統一向下四捨五入,自吞損失幾仙;Sheetz則借機推廣電子支付,呼籲零頭捐作慈善。約三分之一聯儲局硬幣中心已停辦一仙交易,地區短缺加劇,這些臨時措施雖緩解燃眉,卻凸顯系統性轉型的迫切。

麥當勞的四捨五入與未來展望:現金時代的終曲

連鎖速食龍頭麥當勞亦難倖免,美國傳媒證實,部分分店因一仙短缺,已將現金交易四捨五入至五仙,即帳單自動上調或下調兩仙。公司聲明強調,此為過渡方案,正研擬長遠公平機制。 這波風波不僅考驗零售韌性,更預示美國現金經濟的蛻變:加拿大2012年停產一仙後,交易圓整至五仙,無礙民生;美國若效法,或許將加速數位支付普及。特朗普的節支令雖獲讚揚,卻也引發收藏家與傳統派反彈。在電子錢包當道的2025年,一仙硬幣的謝幕,或許是美國家喻戶曉的零錢故事,畫上點睛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