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連鎖餐廳西貝陷預製菜風波 開放廚房參觀後又取消 董事長:我們只有預製工藝
風波起源:羅永浩炮轟與西貝回應
事件起於9月10日,羅永浩發文稱與同事到西貝用餐,點15道菜總額830元,卻發現菜品「全是重新加熱的味道」,直指西貝「又貴又噁心」,呼籲國家立法強制標明預製菜使用情況。 羅永浩援引報告,指西貝等連鎖預製菜使用率超80%,並懸賞10萬元徵集證據。
9月11日,賈國龍回應,西貝全國370家門店將從12日起全面開放後廚,歡迎公眾參觀原料、工藝,但需申請並佩戴防護工具。 他強調,西貝僅有「預製工藝」,但無預製菜,符合國家六部門2024年定義——預製菜須為「工業化預加工的預包裝成品菜肴,加熱即食」。 雙方爭執升級,賈國龍指事件導致西貝生意劇跌,揚言起訴羅損害商譽;羅則於13日晚發文「暫時止戰」,但風波未平。
後廚探訪與新問題浮現
為平息輿論,西貝於9月12日開放後廚,允許顧客透過明檔觀察操作。 然而,9月13日有內地媒體探訪蘭州中心店後廚,發現2024年肉製品冷凍逾年,負責人解釋為員工餐用,並稱羊肉每年集採冷凍,與新鮮無異。 至於「速凍西蘭花」爭議,受訪的廚師長表示,有機蔬菜蟲害多,統一速凍確保安全與穩定,門店2-3天內消耗完畢,其他蔬菜皆新鮮。 這些解釋未完全說服網民,有人質疑冷凍肉品品質與衛生。
到9月14日,西貝總部下發通知,取消顧客後廚參觀,改為玻璃明檔展示。客服澄清,此舉非因食品安全監管,而是避免參觀干擾廚房運轉,保障顧客用餐效率,後續恢復開放未定。 網民批評此為「避重就輕」,事件進一步發酵,凸顯透明承諾的執行挑戰。
預製菜定義分歧與行業反思
爭議核心在於「預製菜」定義。官方文件將其限於成品加熱即食,西貝以此自辯;但羅永浩及消費者視「非現場即時製作」為預製,強調知情權。 中國烹飪協會報告預測,2030年預製菜滲透率達15-20%,市場規模逾萬億元,但消費者「談虎色變」,擔憂品質與價格不符。 此風波或加速立法,強制標示預製菜使用,維護市場公平。對西貝而言,2026年IPO計劃恐添變數,需重建信任。 這場「羅生門」不僅是個人恩怨,更是餐飲業在工業化與傳統間的鏡鑒,呼籲行業以透明回應消費者疑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