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報告》研教師執業證書制、「萬年鐵飯碗」危危乎!高薪不保或引爆撤資潮 銀行職員淪負資產引以為鑑
研教師執業證書制度 鐵飯碗不保恐連累樓市
在香港,教師一直被視為「筍工」。教育局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全港約有16萬名註冊教師。津貼學校的常額教師薪酬比照公務員架構,小學教師入職月薪逾3.4萬元,十年年資後年薪更超過60萬元,屬於中產置業市場的重要支撐。
除了薪金,教師退休福利亦相當優厚。以現行公積金制度計算,資深教師供款加上政府補貼,累積可觀資產並非難事。
報道指,2020/21學年,移民潮令超過2,100名教師提取公積金,合共金額達68億元,人均約320萬元,當中不少人選擇連同退休金移民。部分任職數十年的教師,更能一次過提取500萬元以上,反映其財富實力。
市場人士指出,教師一向是銀行眼中的「優質客戶」,批核按揭時較為寬鬆。如今若改為持證授課,數年一審,隨時面臨「被DQ」風險,將削弱其職業穩定性。一旦信心動搖,教師可能由長線置業者轉為觀望甚至沽貨套現。
有分析認為,若教師群體掀起新一波移民潮,資金撤走或以百萬、千萬計,對市場流動性及樓價心理預期均構成衝擊。尤其是資深教師,多已供滿物業,若選擇在高位套現離場,或會在部分地區引發供應壓力。
但亦有地產界人士認為,影響未必全屬負面。若教師選擇棄買轉租,或會推高中小型單位租金,令投資者回報增加。現時「供抵過租」的說法雖然流行,但在經濟不穩下,不少潛在買家已傾向先租後買,若教師群體帶頭改變習慣,租務市場或將成為短期受惠者。
銀行職員淪負資產為鑑
值得注意的是,教師「鐵飯碗」岌岌可危,與銀行職員境況頗有相似之處。銀行員工一向享有低息按揭,但若失業或轉職,利率隨即回復至市場水平,不少人因未能支撐供款而淪為負資產。
根據金管局公布,至2025年第二季末,本港負資產住宅按揭貸款宗數為37,806宗,雖較首季減少近3,000宗,但金額仍高達1,902億元,主要涉及銀行職員按揭及高成數按揭保險計劃。
期內負資產住宅按揭貸款涉及金額減少至1,902億元元,負資產住宅按揭貸款中無抵押部分金額為143億元;至於期內拖欠三個月以上的負資產住宅按揭貸款比率為0.21%,相今年首季的0.17%,仍維持於低水平。
當中無抵押部分金額為143億元。雖然拖欠三個月以上的比率僅0.21%,仍屬低水平,但數字反映「穩定工種」並非百份百保證。
香港教師收入及福利水平遠高於區內多個地區。有評論質疑,當頂薪學位教師月入逾8萬元,已是專業及經理人中位數的兩倍,是否過於優厚。
然而,教育界反駁,教師工時長、壓力大,回家後仍需批改功課,付出與回報未必成正比。從宏觀角度看,高薪厚祿是否應視為教育系統的投資,以培養人才、促進社會發展,仍是一個值得討論的課題。
總括而言,執業證書制度細節雖未落實,但已令教育界及地產界同樣神經緊繃。教師若由「最穩定買家」變為「潛在放盤族」,將為樓市帶來難以預料的震盪。與銀行職員的案例相比,這場潛在變局提醒市場:在經濟環境不穩、資金流緊縮之際,即使傳統「金飯碗」行業,也不再保證一世安穩。
延伸閱讀:90年代沙田八佰伴紀錄片意外「出土」!1997年突破產!街坊懷念美食廣場燒餅機:日本公司晨會文化最難複製
延伸閱讀:Esprit高姿態回歸銅鑼灣?「零售股王」風靡一時輸畀Zara、H&M 五年前撤出亞洲淪集體回憶:有無條件抗衡北上大潮?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