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價 資料圖片

港連續15年樓價最難負擔 數據低估港人收入|地產專題

樓市

廣告

雖然香港樓價由歷史高位回落約三成,但根據國際公共政策顧問機構Demographia最新的《國際樓價負擔能力》報告,香港仍是全球樓價最難負擔的城市,並連續15年登頂。香港樓價難以負擔是不爭的事實,但報告僅簡單比較各地樓價與入息比率,未考慮稅制差異及市場結構,未必能反映真實情況。

為減低極端值影響,Demographia以中位數作計算,將樓價除以全年住戶稅前入息,計出樓價負擔比率。簡單來說,數字愈高,樓價愈難負擔。報告收集去年第三季數據,計算全球95個城市的樓價負擔比率。其中,香港樓價負擔比率為14.4倍,即一個入息達中位數的香港家庭,要不吃不喝14.4年才能置業(見圖表)。

樓價 (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較疫情前明顯改善

報告指出,香港自從2010年被納入研究,一直是樓價最難負擔的城市,但近年情況有明顯改善,樓價與入息比率由上份報告16.7倍,回落至最新14.4倍,相較2019年疫情前高達20.8倍水平,改善幅度更明顯,而且中央已明確要求香港改善樓價負擔能力,並增加住宅面積。

報告又提到,兩個大型發展項目有望大幅增加香港的房屋供應。其一是「北部都會區」,計劃在未來20年增逾90萬個新供應,並以2032年前完成超過四成為目標。另一項目「明日大嶼」則增加超過20萬個供應。這些龐大供應,將有助緩和香港仍然高企的住房成本。

樓價 (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未有考慮稅制差異

雖然香港樓價難以負擔是不爭的事實,但Demographia以稅前入息作計算,未有考慮各地稅制差異,這點在橫向比較上構成嚴重偏差。

香港薪俸稅率相對較低,首500萬元入息淨額稅率為15%,超過500萬元的部分則按16%計算。以樓價與入息比率較高的加拿大、澳洲為例,根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的《Taxing Wage》顯示,前者個人入息稅率約為 32%;後者約為 29.6%,均高於香港。換句話說,同樣的工資,由於香港稅率較低,所以稅後的實際收入更高。

舉例說,假設家庭每年入息淨額為100萬港元,在香港按15%標準稅率計,稅後收入約85萬元;加拿大稅後約68萬元;澳洲稅後約70.4萬元。假如將樓價負擔比率改以「稅後收入」計算,加拿大及澳洲的比率,必將高於現行數字。

要留意的是,根據Demographia報告,樓價對入息比率要低於三,才處於「可負擔」(Affordable)水平。就算是2003年樓市低潮期,香港當時的樓價與入息比率仍高於三,屬於「嚴重不可負擔」(severely unaffordable)水平。

以市場參與者入息計算

另一方面,相比起大部分地區,香港人住在資助房屋的比例明顯較高。根據政府數字,近半香港人住在資助房屋,即公屋及居屋,他們大多不是私樓市場的參與者。換句話說,報告應以私樓市場參與者的入息中位數計算樓價與入息比率,才能更真實反映情況。

根據政府統計處最新數字,全港家庭每月入息中位數約30,000元,而私樓住戶入息中位數則約40,000元,若以此計算,樓價與入息比率必定回落。

雖然香港樓價負擔比率高,但不代表樓市風險高,一來銀行批出按揭貸款時,要求借款人每月供款不可超過入息50%,二來,多數借款人不會「借到盡」。

根據金管局向立法會提供的文件,截至今年2月,平均按揭成數為63%,平均供款與入息比率為40%,這與大部分人的想像「借到盡」情況明顯不同。

翻查今年2月的《住宅按揭統計調查》數字作比對,新批按揭平均貸款額為499萬元,平均還款期為324個月,以按息3.5厘、供款與入息比率40%計,按揭借款人平均月入約59,571元,遠高於全港家庭入息中位數的30,000元,甚至比私樓住戶入息中位數的40,000元高一大截。

由此可見,有能力購買私樓的並非普羅大眾,而Demographia的計算方法,明顯高估了實際負擔水平。雖然數字被高估了,但香港樓價難以負擔,仍是不爭事實。

報告的另一盲點是僅涵蓋全球95個城市,許多地方未納入研究範圍。以亞洲為例,只統計香港和新加坡,未包括日本、南韓及內地各大城市。

此外,報告涵蓋的城市多數來自美國、加拿大、英國、愛爾蘭、澳洲、新西蘭,不少發達經濟體國家的城市不包括在內。就算香港樓價負擔比率大幅回落,跌至競爭對手新加坡的4.2倍,但仍然無法改變「住得細」的困局。

根據立法會文件顯示,香港人均居住面積中位數僅16平方米,遠低全球先進城市。以首爾、新加坡及台北等亞洲先進城市為例,它們人均面積高達30至35平方米。

文件又指出,欠缺基本生活設施及擠迫的居住環境,可嚴重影響身心健康,舉例如增加家庭成員或其他同住者的摩擦;通風和採光不足,導致身體健康狀況轉差;缺乏私隱及不活躍的社交生活,可令心理健康變差。同時工作和學習效率也會因此下降。

樓價與入息比率轉跌

Demographia的報告仍有參考價值,只不過並非用作橫向分析,應以時間序列分析,即看趨勢變化,與自己過往數字比較。香港於2010年被納入研究,從折線圖可見,樓價與入息比率呈上升趨勢,由2010年11.4倍,升至2021年23.2倍,但自此走趨向下,跌至2024年14.4倍;與2021年高峰期相比,跌幅約37.9%。

對比差餉物業估價署統計的數字,2021年第三季樓價指數為397.9點;2024年第三季樓價指數為292.5點,跌幅約26.5%。兩者跌幅有落差,反映樓價調整與入息變化的相對速度不同。簡單來說,樓價確實下跌,但住戶收入期內有所增長,所以目前樓價水平變得較易負擔。

市場信心大不如前

雖然目前樓價水平變得較易負擔,但樓市由悲觀情緒主導,市場信心明顯大不如前,即使美國聯儲局快將減息,有望帶動港息回落,利好樓市,但有意置業者仍傾向靜觀其變,不少人擔心經濟轉差,怕置業後很快成為負資產苦主。樓市何時復甦,取決市場何時重拾信心,將積壓的購買力釋放。當遲買會貴再成主調,樓價自然有望反彈。

不過,目前樓市需求偏弱,以致新盤庫存積壓,發展商往往要減價推盤。如果樓價持續回落,將帶來負面財富效應,進一步影響投資與消費情況,令經濟難以好轉。

市場原預期港府推出的各項輸入專才計劃可為樓市帶來新動力,但目前來港專才大多與香港人一樣,寧願租房而不購買,傾向靜觀其變,甚至認為遲買更划算。

提振信心更重要

當然,來港專才寧租不買或與內地的外滙管制有關,為解決有關問題,政界早已提出「購房資金通」,而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早前亦透露,正與中央研究放寬限制。假如下週三(9月17日)公布的《施政報告》透露有關「購房資金通」研究進度,必定能改善樓市交投氣氛。

隨《施政報告》即將公布,地產業界提出多項建議,如擴大100元印花稅的物業成交金額上限,由400萬元放寬至600萬元、允許市民動用部分強積金(MPF)作為置業首期。

然而,除非「遲買會貴」成為樓市主調;否則,任何措施,也僅帶來短暫刺激效果,情況就如政府早前「撒辣」,樓價不升反跌。目前香港人並非沒有錢,只是欠缺入市信心。來港的內地專才情況亦差不多,他們甚至更看重香港的經濟前景,有沒有更好的發展機會,這才是他們會否在港置業的重點。

樓價 (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

太古城上月最新放盤叫價是多少?

太古城上月最新放盤叫價大約…各區樓市買賣詳情請看

九龍區有哪些大型屋苑放盤呎價最低?

九龍區不少受歡迎的大型屋苑呎價對比上月都有回落…各區樓市買賣詳情請看

撰文:妙倫圖片來源: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