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 資料圖片

拆解零售餐飲企業業績 透視舖市去向|地產專題

樓市

廣告

內地旅客消費模式轉變;加上港人北上消費成風,重創本港餐飲及零售業。細看已公布業績的上市公司營運數字,也顯示出業界苦況。雪上加霜的是,本地市場近年出現「內捲」現象,尤以飲食業最為明顯。由於市場出現結構性轉型,對門市的依賴大不如前,舖位價值亦因此減少。

民生消費品向來被視為抗週期,但近年亦面臨巨大挑戰。759阿信屋母公司CEC國際控股(00759)公布,截至今年4月底,年度虧蝕4,383.1萬元,較上年度2,981.2萬元,大增約47%。

CEC國際並非單純營運759阿信屋,還有其他業務。若只看零售業務,即759阿信屋的話,其經營溢利由上年度1,598.1萬元,大減71%至458.5萬元,以期內168間分店計,平均每間分店經營溢利僅約27,292元。

零售 (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成本控制應對持久戰

CEC國際於業績提到,本地零售業務現正面臨三大挑戰,一是市民外遊意欲高漲,每逢週末各關口都出現擁擠人潮,若遇上節日如復活節長假期,情況更為誇張;二是,晚上八時後人流仍然未見起色,反映本港市民晚間消費活動尚未回復至疫情前水平;三是利息高企及樓市波動,促使顧客消費更趨審慎。

對於前景,集團明言香港零售業正處於「結構性調整」的長期困境中,市場尚未顯現明顯復甦跡象。基於市場常態化低迷的判斷,集團將加強節流力量,減省非必要開支,冀通過成本控制應對持久戰。

集團又提到,若租金維持數年前市況暢旺時之水平,目前難以達到收支平衡,所以將審視租約即將到期的分店,與業主磋商續約安排,目標是根據當前市場實況調整租金水平,但同時抓住空置舖位增加的契機,優先選擇「租金合理、地點合適」作新分店選址,穩步擴張網絡。

不過,若將759阿信屋業績,拆開上、下半年度計,經營情況正逐步改善。截至去年10月的上半年度業績,759阿信屋錄得1,071.9萬元的經營虧損。

由於全年度錄得458.5萬元的經營溢利,代表759阿信屋於下半年度轉虧為盈,獲利約1,530萬元。管理層解釋指,這受惠於開源節流措施。

連鎖日用品零售商日本城情況同樣嚴峻。根據母公司國際家居零售(01373)最新公布,截至今年4月底,全年純利大幅倒退約52.77%,至4,772.7萬元,若扣除期內政府補助,仍大跌約51.4%。

零售 (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經營環境較疫情時艱難

集團指出,零售消費市場受經濟不確定性、消費模式轉變、網購競爭加劇等多重因素影響,明言目前經營環境較疫情時更艱難。

為應對消費模式轉變,集團將以「輕消費、快零售」為核心,推出「全面新低價」銷售策略,並加快產品上架速度,提升產品流轉效率。

同時重新規劃採購策略,聚焦「高性價比」產品,並通過供應鏈優化及精簡產品功能,剔除非必要設計,以降低採購成本,並擴大入門價位產品比重,另對部分現有庫存進行各項促銷。

此外,集團將積極採取有效嚴謹的措施,以控制各項成本,包括強化門店績效管理,以合理配置人力資源,並逐步淘汰低效門店,同時已加大力度與業主協商到期租約,預計在未來一、兩年的業績中反映。

隨淘寶、京東集團(09618)、拼多多(美股編號:PDD)等內地電商巨頭,紛紛積極開拓香港市場,並將香港納入「包郵區」,部分甚至提供「一件包郵到港」服務,對香港零售商構成巨大壓力。

內地電商平台最大優勢是價錢平,它們繞過經銷商,直接向生產商買貨,而且入貨量大,可爭取更大折扣,故能以更低價格入貨,這是本地零售商難以得到的優勢。

同時內地電商大曬金錢搶佔市場,如京東早前在港推出「買貴就賠」服務,覆蓋京東自營全品類商品,並提供自營家電「30天包退、180天有壞換新」、「一件包郵」等服務。

技術層面上,內地電商坐擁龐大數據,並善用人工智能(AI)分析,能更準確了解消費者喜好、習慣,推薦合適的商品,惟香港普遍零售商數碼化步伐相對落後,多數只有手機應用程式(App),未能準確地根據顧客需要,提供所需優惠及推薦。

雖然實體店仍有存在價值,並非電商可以一夕取代,但隨著新世代消費習慣改變,網上銷售已經慢慢蠶食實體店的銷售分額,亦令舖位需求逐步減少。

香港工資和租金較高,沒有條件與內地電商打價格戰,所以應透過差異化定位突圍,聚焦本地特色產品。同時港府要加強監管,全力打擊冒牌貨,提高遊客在港購物的信心。

除零售業外,本地餐飲業亦處於結構性調整階段,迎入「內捲」困境,商戶紛紛推出優惠搶客,形成惡性競爭。奈何餐飲業利錢不多,競爭又大,就算成功「捲贏」,也難持續經營下去。

雖然餐飲業現處寒冬,但個別企業交出亮麗成績表。根據太興集團(06811)公布,截至今年6月底止,半年純利4,081.3萬元,按年升2.8倍。

有趣的是,太興收入僅按年上升6.18%,至17.12億元,但純利卻升2.8倍。盈利增幅遠高於收入增幅,這反映太興營運效率大幅改善。細看之下,雖然員工成本由去年同期6.01億元升至6.17億元,但所佔收入比率由37.3%,回落至36%。

集團表示,透過人力資源部署;加上制定貼合實際需求的排班方案,而且穩步加快分店自動化,以及數碼化投入步伐,成功提升營運效率。

引入外勞非致勝關鍵

翻查去年9月報道,太興集團總經理何小鋒當時表示,店舖長期人手短缺,很多員工要超負荷工作,甚至承擔本職以外的額外工作,所以引入外勞,並已於「補充勞工優化計劃」下獲批輸入逾300名勞工。

換句說話,太興員工成本佔收入比例下降,或與引入外勞有關,但其他食肆亦有引入外勞,業務卻不見得好,這反映外勞並非太興逆市致勝的原因。

租金開支方面,所佔收入比率由16%,回落至15.1%。太興解釋,憑藉規模優勢;加上積極主動與業主磋商,以爭取達成減租協定,進一步優化成本結構。

簡單來說,太興業績逆市報喜,並非收入大增,而是依靠嚴格的控制成本,令經營槓桿放大效應。加上太興近年順應潮流,推出不少新品牌,如安金稻、一橋拉麵、餃子鎮等,滿足不同客群需求。

雖然太興純利按年大升2.8倍,業績看似亮麗,但純利率僅2.4%,即每100元收入,只賺2.4元,可見餐飲業相當難做。

餐飲市道不似預計,企業也須求變;否則最終亦會結業收場。面對經營困局,兩餸飯成為出路。近期就連聖安娜餅屋也開始轉型,在太子新店「試水溫」推出韓式兩餸飯,實行一舖兩用,賣包、西餅之餘,同時賣飯。除了聖安娜,蛋撻王、君蘭麵包廠等麵包舖外,近期亦加入兩餸飯市場。

兩餸飯店愈開愈多,同樣陷入內捲惡鬥。由於競爭競烈,尤其是不少大型連鎖餐廳開始加入,不少小店因此結業。

舖價料繼續尋底

雖然餐飲業經營艱難,但亦有人逆市突圍。以Bakehouse為例,雖然走中高檔路線,但勝在有特色,經常大排長龍,更成網紅店。事實上,目前餐飲業要突圍,只可以像太興般改革,致力控制成本,並引入科技提升效率。

另一方面,就是走中高檔路線,迎合年輕人「打卡」文化,並利用小紅書、抖音等平台宣傳,變成網紅店。

業主不願減租

市場出現結構性調整,生意愈來愈難做,不論是街舖,抑或商場舖位,需求也逐漸減少;加上不少連鎖零售及餐飲商積極與業主洽商,要求減租,加劇租金下行壓力。

雖然部分業主寧願丟空舖位,也不願意減租,以免拖低商舖估值,但零售業已經出現結構性調整,對門市生意的依賴減少。

加上不少投資者被銀行催逼減債,要低價賣舖,舖位價值自然回落。受諸多結構性轉變因素影響,舖價尋底之旅難言何時告終。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

太古城上月最新放盤叫價是多少?

太古城上月最新放盤叫價大約…各區樓市買賣詳情請看

九龍區有哪些大型屋苑放盤呎價最低?

九龍區不少受歡迎的大型屋苑呎價對比上月都有回落…各區樓市買賣詳情請看

撰文:經一編輯部圖片來源: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