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買樓上流成笑柄 公屋完勝私樓嗎
你好!最近網上熱烈討論,公屋完勝私樓,住公屋就是人生贏家,力數買私樓就是,成世人供養銀行同物業公司,從來唔明私樓的優越感,發文得到很多很多人支持力撐。如果買樓上流成為笑柄,個個都以享用社會福利為榮,香港經濟還有救嗎?
讀者譚先生
樓價持續下跌,港人不但沒有安居樂業,反而失去買樓上流鬥心。
公屋完勝私樓嗎?有文章指出,私樓是「監倉」;公屋是「法拉利」,500萬元私樓,可能只買到300多平方呎,如同「監倉」,還要供樓、其他使費。
住公屋則保養一世,有家居問題叫房署處理,不用花錢,慳到的錢可以年年去多幾次旅行。
從生活成本角度看,這條數絕對無計錯。要明白,香港公屋租金遠低於成本價,是全港納稅人在補貼。
換句話說,等同於將納稅人的錢,放進自己口袋,那會不完勝?
簡單計算一下補貼多少。根據房委會數據,興建一間公屋平均成本介乎100萬至150萬元,還須計及地價。假設最基本以每平方呎1,500元計算,300平方呎是45萬元,加起來就是145萬至195萬元。
再算營運成本,2023/24年度房委會公屋營運的總開支約250億元,管理約92萬個公屋單位。每戶每年平均營運成本約27,000元,公屋租金收入僅約120億元,每戶平均13,000元,即每年補貼每戶14,000元。
最近局長說發現近年愈來愈多人選擇躺平,好合理。
過往香港的成功,除了因為很多地緣因素、背景制度等因素外,香港人的獅子山精神、拼搏精神也是很重要。如今拼搏、付出、上流的精神被當作笑柄,還有甚麼希望?加上公屋富戶政策愈收愈緊,如果已住在公屋,還會努力嗎?
救樓市救信心
2018年之前,樓市暢旺,買樓上流成為主流思想,充滿動力。
政府因為聽到很多人埋怨說樓價貴買不起,就不斷「加辣」,疫情期間堅持不「撤辣」,摧毀整個地產市場,令小業主成為負資產;令大中小企陷入財困,令經濟陷入寒冬。
接下來的《施政報告》,希望特首能看到問題所在,對症下藥。
救樓市,救信心,別再說甚麼「土地不足」盲推地了。
激活傳統產業,別一直推人工智能(AI)、機械人產業了,因為傳統產業也要吃飯。
另要重建上流文化,別只顧關愛共融,拿中產開刀了;公屋回歸初心,幫助住在公屋的市民置業,買公屋都可以。
最重要是不要盲目摧毀樓市,不要清算中產小業主與有錢人,如果個個都排公屋,便沒有希望了。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
太古城上月最新放盤叫價是多少?
太古城上月最新放盤叫價大約…各區樓市買賣詳情請看。
九龍區有哪些大型屋苑放盤呎價最低?
九龍區不少受歡迎的大型屋苑呎價對比上月都有回落…各區樓市買賣詳情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