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寧

國貨之光李寧市值蒸發2500億宣佈玩完?恃「國潮魔力」愈賣愈貴妄圖擠身一線 內地年輕人批「食相難睇」集體背棄

港股

廣告

內地體育用品龍頭—李寧(2331)曾被視為「國潮之光」,股價一度飆升至3,000億元市值。然而十年過去,市值已縮至不足500億元,顯示這個民族品牌在國潮熱度消退及消費降級下,陷入轉型樽頸位。

李寧從「民族品牌」到「國潮符號」

李寧創立於1990年代,憑着創辦人「體操王子」的知名度迅速打開市場。2008年北京奧運,李寧親自高舉聖火跑進鳥巢,成為品牌最具象徵性的時刻。

當年,李寧曾與安踏齊名,被視為「國民運動品牌」代表。不過,2010年前後的激進擴張埋下隱患:兩年間門市數量急增,最終導致渠道混亂與庫存積壓,公司業績隨即轉差。

經歷幾年低潮後,李寧於2018年憑藉「中國李寧」系列重返舞台。品牌透過巴黎時裝周展示結合中國元素的潮流設計,迅速在年輕群體中走紅。疫情期間,民族品牌效應放大,「國潮」概念成為新消費趨勢,帶動股價在2021年衝上歷史新高。

消費衝擊 難敵安踏平台化

然而,隨着內地消費市場降溫,潮牌定位逐漸失去優勢。2023年,李寧收入僅增長6%,淨利潤反跌近三成,零售端庫存壓力持續。

而競爭對手安踏則依靠多品牌組合(包括FILA、迪卡儂合資業務及國際收購),構建出平台化優勢,抵禦市場波動。現時安踏市值仍逾2,000億元,與李寧差距愈拉愈大。

分析指出,李寧過於依賴單一品牌,產品線在專業運動與潮流時尚之間定位模糊,既難以與耐克、阿迪達斯比拼專業度,又逐漸失去國潮新鮮感。

面對困局,李寧近年積極推動股份回購及主要股東增持,甚至投資物業,以示對未來的信心。不過市場反應冷淡,股價持續低迷。業界認為,若私有化傳聞屬實,可能意味公司希望在「去壓力化」的環境中尋找轉型空間,但能否真正解決品牌定位與產品競爭力問題,仍有疑問。

李寧 (圖片來源:李寧)
(圖片來源:李寧)

國貨潮流效應減弱

香港作為李寧重要海外市場之一,2018至2021年間曾見「中國李寧」專門店進駐旺角及銅鑼灣,主打潮流運動服飾,吸引年輕人排隊購買。不過近兩年,隨着本地消費者更趨理性,加上港人對「國潮」熱情降溫,店舖人流明顯不如當年高峰。

業內人士指出,本港市場偏向追求高性價比及實用功能,若價格貼近耐克或阿迪達斯,消費者未必願意為「國潮」溢價買單。加上自由行旅客減少,內地顧客來港掃貨的動力不足,香港零售端對李寧的支持度已大不如前。

總結李寧的發展軌跡,從「民族品牌」到「國潮符號」,品牌曾有過高光時刻,但市場最終仍回歸產品實力。

無可否認,專業運動與潮流時尚之間如何取捨,將成為李寧未來能否突圍的關鍵。若公司能在專業領域持續投入研發,提升運動性能產品競爭力,並兼顧潮流元素,才有機會重新獲得香港及國際市場的認同。

對投資者而言,李寧股價表現不單反映一間公司的成敗,更是「國潮經濟」起落的縮影。成也國潮,敗也國潮;下一步如何重塑定位,將決定這個品牌能否走過第二個十年。

延伸閱讀:新世代不知「繳費靈」為何物?元祖級電子支付工具誕生1/4世紀 自身優勢成長者至愛:愈老土,愈安全

延伸閱讀:iPhone 17史上最醜又如何!富士康20萬人受惠「外國品牌」瘋狂加班!大批外省求職者拖喼到場應徵臨時工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

圖片來源:李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