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生銀行

滙控60年前救過恒生?回顧「香港最穩陣銀行」罕有吞併同行高光時刻!獨創外資無法複製的生存之道

港股

廣告

恒生銀行踏入第92個年頭,這家由街坊銀起家的本地銀行,見證了香港金融業由殖民年代走向國際化的變遷。從1933年永樂街一間小銀行,到今日滙豐集團旗下的重要成員,恒生歷經戰亂、擠提、收購與轉型。六十年前滙豐出手相救,改寫其命運,如今滙控再度計劃私有化恒生,昔日「母子銀行」關係再成焦點。

滙控私有化恒生銀行

滙豐控股及恒生銀行聯合公布,滙控將以每股作價155元私有化恒生銀行,作價較恒生上日收市價有三成溢價,涉資1,061億元。完成私有化後,恒生將撤銷53年的上市地位。

提到恒生的「前世今生」,從1933年永樂街一家華資小銀行,發展成為香港主要商業銀行之一。

九十多年來,由草根起家,歷經金融風暴、擠提危機及時代轉變;六十年前滙豐出手拯救恒生,更成為其命運的分水嶺。如今,滙控擬私有化恒生,事隔六十年後再次出手「救仔」,令這家香港代表性銀行成為市場焦點。

草根起家 以街坊人情味打天下

恒生銀行於1933年由何善衡、何添、林炳炎及柯麟四位廣東商人創立。當時正值大蕭條時期,香港金融市場缺乏能服務華人中小企的銀行。恒生的定位明確——以匯兌、放貸及票據業務為主,專門服務華人商戶。

創辦人之一何善衡為廣東台山人,後來成為香港大學校監,是香港商界及教育界舉足輕重的人物;另一創辦人何添則活躍於地產及慈善事業。兩人均以「穩健為本」聞名。

恒生早期沒有豪華大堂,亦沒有外資銀行的排場,但勝在熟悉街坊需要。職員會主動拜訪商戶,提供靈活放貸方案,這份人情味成為不少初創貿易商的資金後盾。

恒生銀行 (圖片來源:政府新聞處)
(圖片來源:政府新聞處)

推出「恒生指數」成為港股象徵

1969年,恒生銀行為了量化及追蹤本地股市表現,推出「恒生指數」(Hang Seng Index),由當時的副總經理何添之子何佐芝主導。
恒生指數以香港最大、最具代表性的上市公司為成份股,最初僅有33隻,後逐步擴展成今日的恒生系列指數。
恆生指數是香港股市的核心指標,涵蓋83家港交所上市公司,採用自由流通量調整的市值加權計算方法,為投資者提供香港及中國經濟表現的晴雨表。該指數後來被國際投資界採用為追蹤香港市場的主要指標,並成為全球最知名的股市指數之一。
「恒生指數」的誕生,不僅提升了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透明度,也令恒生銀行在金融數據與分析領域取得領先地位。

不過有網民擔心,日後私有化後,「恒生指數」會否不再是「恒生指數」?相信這種猜測未必過份緊張,

收購永安銀行 成功轉虧為盈

1984年,永安銀行因財務醜聞導致資本負值。恒生銀行兩年後與永安達成協議,注資1.76億元取得50.29%股權成為最大股東。

在恒生的管理下,永安迅速轉虧為盈。1993年,恒生將永安銀行出售予大新金融集團,獲利約4.78億元,被視為當年銀行界成功重組的典範。

自1980年代中期起,恒生積極拓展中國市場。2007年,恒生銀行(中國)正式成立,成為恒生的全資子公司,並於多個主要城市設立分行與支行,發展人民幣及跨境業務。

2023年5月9日,恒生宣布推出人民幣櫃台供股份交易,翌月正式啟動,標誌該行在離岸人民幣金融領域的進一步布局。

進入1980年代後,恒生以穩健與保守見稱,主打個人理財、信用卡及按揭服務,成為香港中產階層的理財首選。1991年恒生於港交所上市,品牌形象進一步鞏固,被市場形容為「最穩陣的銀行」。

近年,面對虛擬銀行與金融科技競爭,恒生推動「e-Banking」及AI理財平台,並強化大灣區佈局。不過市場普遍認為,恒生在創新步伐與年輕客群吸引力方面仍未達到預期效果,或者埋下今日被私有化拯救的伏線。

九十二年關鍵時刻

  • 1933年:恒生銀行於上環永樂街創立,由何善衡、何添、林炳炎、柯麟等人合資成立,主要服務華人中小企
  • 1941–45年:日佔時期業務一度暫停,戰後迅速重整,恢復本地金融信貸服務
  • 1952年:開設首間九龍分行,業務由港島拓展至全港
  • 1965年:香港爆發銀行擠提潮,恒生遭恐慌性提款,最終由滙豐銀行出手收購約62%股權,成為控股股東
  • 1969年:推出「恒生指數」,成為香港股市的代表性指標,後發展成多個子指數體系
  • 1972年:何善衡獲頒英女皇勳章,成為港商界代表人物;恒生資產規模突破10億港元
  • 1986年:恒生注資拯救永安銀行,後成功重整並轉售獲利,奠定管理口碑
  • 1991年:恒生銀行在香港交易所上市(股票代號:00011),成為藍籌股之一
  • 1993年:恒生售出永安銀行,錄得約4.78億港元收益
  • 2000年:推行「e-Banking」電子銀行服務,邁向數碼化時代
  • 2007年:成立恒生銀行(中國)有限公司,總部設於上海,全面進軍內地市場
  • 2015年:成立「恒生指數有限公司」子公司,強化金融數據與指數編制業務
  • 2023年:推出港幣/人民幣雙櫃台交易制度,成為香港首批提供人民幣櫃台的銀行之一
  • 2025年:滙控宣布計劃以每股155元私有化恒生銀行,或結束其34年上市歷史,引發市場關注

滙控擬私有化恒生 每股作價155元

滙控及恒生聯合公布,滙豐擬以協議安排方式將恒生銀行私有化,每股作價155元,較恒生昨日收市價119元溢價30.25%,並建議撤銷恒生股份上市地位。

滙豐亞洲及中東地區聯席行政總裁廖宜建表示:「首先我重申,今次要約建議絕對是對香港的一個投資、對香港發展潛力的一個投資,是一個增長計劃來的,這個對恒生方面的壞帳,是完全不在我們的戰略考慮上。這次的建議提供一個很具吸引力的變現機會。我們非常明白,很多股東長期持有恒生的股份,甚至有部分投資者跨越數代人,而我們相信要約的建議,公平地回報股東對恒生的長期支持。」

目前滙控持有恒生六成三股權,將向其餘股東提出私有化建議。滙控表明,私有化不會提價,涉及款項會透過內部資源支付,會繼續透過滙豐及恒生銀行兩大品牌服務香港市場,並維持恒生獨立的品牌形象,以及分行網絡。

預期私有化有助提升滙控每股盈利,並繼續維持派息比率在五成水平,不過未來三個季度,不再啟動任何股份回購。

恒生銀行的「前世今生」正是香港金融業的縮影——由街坊起家、經歷危機、走向國際化,如今再面對新時代挑戰。在滙控進行的有化的過程,反映了這家逾九十年的老牌本地銀行即將告別屬於港人的「恒生時代」。

延伸閱讀:韓裔IQ276天才宣佈創造「比特幣二代」!轉換全副身家做Bitcoin、上望1000萬美金震撼幣圈:全球第一市值企業即將誕生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

圖片來源:政府新聞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