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視不良金錢習慣︳陳宇昕專欄
(一)過度保守錯過增值機會。
節儉本是美德,但若對於金錢管理過於保守,或會造成反效果。例如大幅削減基本生活開支、忽視健康,有機會令醫療費用大增;吝於自我增值,則可能會削弱職場競爭等。
過於保守的投資策略亦不利於資產增值,為退休儲蓄埋下長線隱患。
根據富達國際《2025年亞太區投資者調查》顯示,本港投資者較其他地區投資者更傾向現金儲蓄多於投資,特別在應對動盪市況時,取態偏向保守。
非等待最理想時機入市
然而資產配置持有過多現金比例未必能達到預期理財目標,因此投資者應在各市場週期持續投資,而非等待最理想時機入市。
(二)「佛系」理財退休大計難成真。
隨著社會進步,消費成為很多人生活的一部分,不少人更淪為衝動消費者,但每次不理性消費,正慢慢削減可用作投資的本金及降低未來的經濟保障。
幸而,上述調查問及投資者如何分配一筆相當於一年薪金的意外之財時,受訪港人平均只分配18%於消費;其餘大約八成則用於儲蓄、投資或償還債務。這反映港人普遍具備理性分配意識,值得肯定。
縱然港人面對意外之財時顯得理性,但日常理財若抱「佛系」心態——缺乏預算及規劃或不定期儲蓄,理性優勢便瞬間瓦解。
「船到橋頭自然直」的思維為掌握退休進度增添難度,為龐大及長期的財務目標添上變數,故此港人應更認真部署理財方案,善用儲蓄及制定長期計劃,按部就班實現目標。
培養先儲蓄後消費習慣
(三)先使未來錢擠壓儲蓄空間。
信用卡、私人貸款、現金透支是現代人常用的理財工具,適當運用可舒緩短期資金壓力,本港信用卡普及率之高更見一斑。
根據金管局數據顯示,截至今年第二季末,市面流通的信用卡總數,已突破2,280萬張。然而,當「先使未來錢」成為習慣,債務超出還款能力時,就會擠壓退休儲蓄的空間。
因此,建議讀者培養「先儲蓄後消費」的習慣,將每月收入的若干比例的薪金,自動轉賬至另一個儲蓄賬戶。
例如透過參與強積金可扣稅自願性供款(TVC)計劃進行退休投資,避開透支誘惑之餘,同時讓本金複利滾存,有助壯大退休根基,並可享扣稅優惠。
健康的金錢習慣始於覺察,希望大眾藉此反思及檢視個人理財心態,探索背後的觸發點,並通過制定適切的財務計劃及退休方案,更理性地管理金錢,以確保日後的經濟保障,讓退休生活減少心靈負擔,得享身心健康。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