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息 預期升溫

減息預期升溫 信貸市場重啟槓桿部署︳封面故事

理財

廣告

香港銀行同業拆息(HIBOR)自2024年底起持續回落,市場普遍預期美聯儲將於下半年展開減息週期。對本地金融機構而言,這象徵資金成本有望下降。作為主要資金來源之一的銀行體系息率回調,也為財務公司釋放出更多產品空間。

Paul指出,減息將有助於推出更具彈性的貸款產品,但UA選擇不將利率波動作為獲利工具:「我們在過去31年不曾因加息轉嫁成本給客戶,現在也不會因減息而趁機賺快錢。」
他強調,信貸本質上是一種信任經營:「我們是做長遠的生意。低息環境確實能帶來更多需求,但我們看重的是長期合作的借款人,而非短線套利的投機者。」
借貸是槓桿的起點,但槓桿也往往成為經濟轉差時的引爆點。
Paul直言,坊間常見的「雪球式」操作模式,在過去樓市上升期尤其盛行。
他舉例:「先買一間舖,升值後再按揭換現金,買第二、第三間……形成資產增值與融資槓桿的正向循環。」

然而,他提醒,這種策略在高位市況下極為脆弱。

Paul指:「當樓價下跌三成,銀行會call loan

(追收貸款),資金鏈一斷,只能賤賣離場。不是誰錯,而是整個市場在繁榮中忽略了風險。」

壞賬是可控成本

在貸款需求回升的同時,金融風險亦同步上升。據信貸資料機構環聯(TransUnion)最新的報告指出,雖然私人貸款的新增宗數有所增長,但循環貸款的壞賬率正持續攀升,數字銀行尤其受壓。
據政府數字,2025年首季負資產宗數升至40,741宗,創下沙士後新高;同時,戲院與老牌零售商店相繼結業,企業經營壓力持續升溫。
面對風險升溫,Paul並不迴避壞賬問題,反而強調:「任何做信貸的,都要接受壞賬是經營的一部分。問題不在於是否有壞賬,而在於你是否有能力將損失控制在可預期範圍內。」

理解才能用得其所

Paul提醒,借貸並不等同困境,反而應該視為財務部署的工具。
但他亦坦言,使用槓桿的前提是風險自覺與對市場的理解。
他提到:「借錢不是問題,關鍵在於借來做甚麼。你是用來投資、增值,還是為『填窿』?風險教育比貸款本身更重要。」
他強調,借錢本身就是一種槓桿操作,如何適當使用,必須教育市場和客戶:「我們要做的一件事,就是教育他們,槓桿不是洪水猛獸,但錯用的後果可以很致命。」
Paul坦言,這也是UA與舊客戶維持長期關係的原因之一。
他們選擇在適當的時候、適當的環境,與客戶溝通資產部署與風險控制,而不是等到危機來臨才警醒。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