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有質素 現價具值博率嗎(上)︳龔成專欄
全球智能手機最高增長年代已過,增長減慢甚至有些年份需求下跌,但蘋果每一年的收入都保持上升,可見不能單以手機市場分析這企業。
在收入結構及企業發展方向都可看出,蘋果長遠定位不只是手機業務。
要掌握蘋果長遠的發展,先了解蘋果的基本業務:
(一)智能手機。iPhone是蘋果的主打產品,基於其iOS操作系統的智慧型手機系列,是蘋果的核心收入,收入貢獻超過四成。從近年的財務數據可見,iPhone對收入貢獻比例正不斷減少,蘋果正減少對手機業務的依賴。
iPhone收入減少的原因,並不是業務差(當然,最高增長期已過),主要原因是其他業務收入增加,長遠對蘋果利好;
(二)蘋果電腦。Mac是這公司基於其macOS作業系統的個人電腦系列;
(三)平板電腦。iPad是這公司基於其iPadOS 作業系統的多用途平板電腦系列;
(四)各種設備。家居和配件包括AirPods、AppleTV、Apple Watch、Beats產品、HomePod、iPod touch和配件;
(五)各種相關服務。廣告、蘋果支援、雲服務、數字內容、支付服務,App Store等。
另外,蘋果正發展一些新業務,例如擴增實境(AR)、虛擬實境(VR)領域、智能汽車等,都有可能成為日後的發展亮點。
將收入以地區劃分,主要業務地區為北美洲、歐洲、大中華區、日本和亞太其他地區。北美洲佔四成以上、歐洲約佔兩成半、大中華區約佔兩成。
賺錢能力仍理想
蘋果公司最廣為人認識的產品就是iPhone,這個發明顛覆了多個產業:手提電話、電腦、互聯網、電訊、電子遊戲、音樂、影視等。
在智能手機初推出的年代,iPhone成為了智能手機的代名詞,其後才有不同的手機生產商,推出各種智能手機。
現時智能手機的市場,為人認識及市佔率最高的,包括蘋果、小米、三星、華為、OPPO、VIVO。
在智能手機市場,iPhone銷量初期以高速增長,並利用不斷推出新型號,令消費者持續購買產品使增長保持,但慢慢進入平穩期。
雖然智能手機最高增長年代已過,以及現時的市場環境,比初推出iPhone年代時競爭更激烈,但iPhone的賺錢能力仍理想,最主要的原因是「定位」及「生態圈」。
蘋果智能手機比起其他品牌的手機,定位較高端,雖然旗下有不同檔次的手機型號,但整體而言,一般都處於中高檔次,正是蘋果的一大優勢。
蘋果產品有品牌及獨特性,消費者對產品有忠誠度,並不是單純貪便宜而購買產品,而是真心喜歡其產品,認為產品好用。
擁有品牌的企業,一般都有質素,而品牌分不同層次,若果企業的產品因品牌而擁有自行定價的能力,而不是跟隨市場定價,反映品牌價值很高。
而且公司的客戶忠誠度,遠較其他企業高,始終其產品的質素較其他手機品牌好;加上蘋果一直以生態圈模式運作,提高了客戶忠誠度。
蘋果手機的品牌價值,以及客戶忠誠度,令iPhone在手機市場,仍然擁有相當的優勢。這優勢為蘋果公司產生了理想的賺錢能力。
客戶忠誠度高
蘋果產品的定位、質素、客戶忠誠度,正是這企業的最大優勢,同時令企業長遠的發展保持正面。
如果讀者有留意手機市場,會發現蘋果手機的定位較其他品牌貴,不過,就算較貴,卻比其他品牌較受歡迎,這對投資者來說是一個很大的分析指標。
產品的吸引之處,是價格以外的因素,企業對產品有價格自主權,這類企業,賺錢能力一般較高。
在iPhone最初推出時期,產品價格已經不便宜,蘋果長遠所行的路線,都不想行低檔,不想以價格取勝。
蘋果有三大特點,第一,不斷推出新產品,令消費者久不久都要購買新的型號,雖然換機的速度已減,但不少忠實的蘋果迷,仍會久不久購買新產品。
第二,產品的型號愈來愈多,覆蓋客戶層面更廣,筆者由iPhone 4年代開始使用iPhone,換了數次手機,一直都是iPhone。近年,連筆者的父親也轉用iPhone手機,而不少蘋果用戶,用了iPhone後就不轉換其他品牌。
第三,產品的價格有上升情況。iPhone推出初期蘋果基本沒有對手,其後才有其他手機品牌加入市場,蘋果不與對手打低端市場,以技術及質量取勝。雖然生產成本不斷增加,但蘋果有成本轉嫁能力。產品售價提高令到蘋果的總收入不斷增加。
不斷推新產品
雖然智能手機市場競爭比過往更為激烈,但品牌定位在中高端,建立了一批自己的客戶群。就算蘋果手機新型號不斷加價,也不會影響公司整體收入,客戶能接受到較高的定價。
蘋果產品有條件加價緣於產品質素提高,但同時,亦令生產成本增加,例如屏幕面積增加,鏡頭數目增加,質素增加等。
蘋果推出新手機的策略,行中高端路線,成本增加,售價同時增加。
筆者分析公司的毛利率保持向上,如果單計算手機業務,毛利率處穩定水平,更重要的是,蘋果手機業務的毛利率明顯高於同業。
此外,產品亦領先同業;加上客戶忠誠度高,久不久會買新產品,其中一個原因,是蘋果不斷推出新產品,成為其一大賣點,並產生優勢。
但同時,亦令蘋果要持續投入資金研發,以維持市場競爭力,只要停止進步,就會被對手追上。因此,蘋果這種持續推出新產品的策略,有利亦有弊。下期再續。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