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登仔轟「點解學校唔教理財」以致「一世打工、供樓、被剝削」教育局回應:課程已涵蓋
廣告
連登討論區一篇題為「點解學校讀書唔教人理財?」的帖文近日爆紅,發文者以「血淚控訴」的語氣,直指香港教育最大的缺陷,在於忽略了現實世界中最實際也最殘酷的課題——「錢」。他尖銳地質疑,教育制度似乎仍停留在工業時代的思維,旨在培養「聽話的員工」,而非具備資本社會生存能力的個體。這種缺乏基礎財經教育的結果是,許多畢業生在面對五花八門的理財產品時感到手足無措,甚至對投資產生畏懼,最終可能陷入「一世打工、供樓、被剝削」的單一循環。
樓主痛陳教育缺陷:教背書考試,卻不教錢
樓主開門見山質問:「由細到大學教我哋嘅,係乜嘢?背書、考試、做功課。但就偏偏唔教點樣面對現實世界最實際、最殘酷嘅嘢:『錢』。」認為學校若能引入如股票、稅務、槓桿乃至投資心理學等課程,「唔知可以救返幾多個年青人唔好被市場玩死」;理解如「通脹蠶食金錢」、「被動收入」及「財務自由」等概念,是年輕人規劃未來的基石。
網民反應兩極:認同vs現實顧慮
- 認同派:「教埋複利、通脹、被動收入,起碼唔使30歲先醒覺」、「財務自由三個字可以救香港年輕人」
- 反對派:「教完輸晒錢跳樓邊個負責?」「有錢人會教書?冇錢人有資格教?」「學校教到人發達?老師仲使做?」「低位買入高位賣出,呢個心態點樣教」「自己唔學又賴學校。」「如果輸錢教錯方向。一定比家長投訴到_ _」
- 中間派:「學校最多教到基本概念,真・理財要自己實戰領悟」
教育局回應:理財教育早已融入課程
對於網民有關理財教育的討論,教育局發言人回覆傳媒時強調,當局一直致力推動相關教育,理財教育的元素已滲透在多個學習領域之中,包括小學人文科、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數學教育等,屬於跨學習領域/跨課程的學習範疇。教育局的方針是,理財教育不應僅限於理財技巧,更重要是幫助學生建立恰當的理財價值觀、態度與行為。為表揚學校在此方面的努力,當局更於2023/24學年開展了「理財教育學校獎勵計劃」,據悉上學年約有170所學校參與,反映了學校層面對此議題的重視。
此外,教育局亦持續與不同持份者合作,例如推行「香港賽馬會智理財教育」,為學生提供多元化的學習經歷。儘管官方努力體現了對此議題的重視,但從網民的激烈討論來看,如何將分散在不同學科中的理財概念,整合為一套實用、系統化且與現實高度接軌的課程,以真正賦予年輕人駕馭資本社會的能力,仍是香港教育體制亟待解決的挑戰。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