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錢不是錯 借得其所 三大原則 ︳封面故事
在現今社會中,其實充斥著不少借貸行為。最普遍的就是買樓借按揭,還有買股票借孖展,兩者實則上也是借錢,也要支付利息,但只是換了個名稱。
甚至乎個人信用卡簽賬,也同樣是借貸,會紀錄在大家的信貸紀錄中,只是信用卡公司有60天免息還款期,大家錯覺以為簽卡不是借錢而已。
在企業層面,借貸更是「家常便飯」,除了會直接向銀行借錢之外,企業發債融資,也是要向債券持有人支付利息,都是借錢的一種。
然而,香港沒有一個常規的理財教育,很多人的理財觀念都是由父母而來,而父母的一套大多認為「只有失敗的人才借錢」,令借錢成為大忌。
常見借貸目
事實上,借錢的人不一定是窮或沒錢,更多時候可能是出於要達到某些指定目的而去借錢。最常見就是突如其來發生意外,需要大筆現金周轉,但因為很多現有資金被鎖在其他地方,例如樓宇、股票等等,要變現一來需時,二來可能遇上大跌市,即時出售有機會出現虧損。
與其賤賣資產令自己蒙受巨額損失,倒不如用較低的利息借錢周轉,這絕對是機會成本的權衡利弊。
第二個常見的情況是想達成某個夢想,而需要一筆龐大的資金,例如置業、創業。當然會有人選擇儲錢去達成目的,但很多時機會不等人,例如樓價正值低迷期,當儲夠錢後,樓價可能已經升了很多,又或是有一個生意機會就在眼前,別人不會等你儲幾年錢後才跟你合作做生意。
第三個情況就是有更理想的投資回報,有些數口精明的人,會借平錢來做有把握的投資,例如市場上經常有人借入低息的日圓去買美股或美債,做套息交易。而早兩年大為流行的保費融資,也是向銀行借低息貸款買大額保單,從中賺取保單與貸款的息差。
惟要獲得貸款也不是容易,Paul分享了一個令他至今難忘的故事:「有一位年輕女牙醫,她畢業後在醫院工作多年,後來決定創業開設牙科診所。她曾向銀行申請貸款,但被要求提供營運記錄,當然她沒有,因為她還未開始。」
年輕牙醫借百萬創業圓夢
這名年輕創業者並非信用差或無償還能力,而是因為剛踏出創業第一步,尚未有「財務數據」可作審批依據。在傳統銀行的框架下,她被排拒於門外。
「我們沒有一開始問她索取報表,而是先看她的背景:專業資格?在哪間學校畢業?在哪家醫院服務過?工資多少?診所選址在哪?裝修預算多少?她有一份完整計劃。」
原來,這位女牙醫希望借取100萬港元添置專業設備,當中一張牙科治療椅就接近百萬。最終,Paul的團隊審慎評估後,批出了貸款。這位年輕醫生順利創業,並在事後主動推薦更多同行同學使用UA貸款服務,成為良性循環的開始。
Paul認為,這正是財務公司與傳統銀行最大的分別:「我們比銀行更Flexible(彈性)、更貼地。我們不只是靠報表,而是願意與申請者坐下來了解他背後的故事和計劃。」
因此,借貸若運用得宜,正是夢想、創業、甚至財務自由的關鍵推手。當然,借錢也要控制風險,理財不好隨時會陷入財務困境,導致破產收場。
切忌為消費借貸
所以在借貸之前,大家要衡量以下三個原則:
(一)正當借貸用途
這筆資金是為什麼而借?如果是有急事要周轉,例如家人生病急需醫藥費,又或是要把握投資或創業機會等等,只要還款能力許可之下,都可以選擇借錢來解決問題。
如果借錢只是為了吃喝玩樂去旅行等消費,當然可以提升一時的生活質素,但由於這類開支沒有回報可言,長借下去容易入不敷支,只會令自己債台高築,不如不借。
(二)足夠還款能力
我們在廣告經常聽到:「借定唔借,還得到先好借!」事實上,能借多少,並非以所借金額大小去衡量,而是以還款能力。
例如大家買樓,可能手上只得100萬資金,用了50萬作為首期,但銀行仍願意借出300萬或400萬給買家上車,就是因為按揭貸款還款期可拉長至30年,令借款人有能力償還每月還款額。
目前銀行的按揭貸款要求是每月的總貸款還款額,不能超出月收入的50%。而借錢最忌就是入不敷支,假如感到還款相當吃力,便要考慮減債或是尋求債務重組。
(三)預留備用資金
有穩定入息當然好,但往往人算不如天算。假如不幸被裁員、失業,或是因生病或意外喪失工作能力,沒有收入而影響到還款,就會馬上陷入財困。因此,借款人最好預備最少半年的流動資金,財政充裕的話更可以預留一年,以應付這些突發狀況。
假如在借錢前先考慮上述三大原則,相信借來的資金,定可為大家改善生活,有一個更充實的人生。而香港各界亦應做好理財教育,讓大眾知道如何借得其所,方為上策。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