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世代 崛起

Z世代崛起 FinTech技術重寫金融服務遊戲規則 ︳封面故事

理財

廣告

在金融科技(FinTech)浪潮席捲全球的當下,借貸這項歷史悠久的服務正迎來一場根本性的變革。由以往強調利率高低與審批門檻,轉化為一場圍繞「用戶控制感」與數碼體驗的革命。而在這場重構之中,Z世代正逐步取代傳統客群,成為金融市場中的主導力量。面對這個世代的習慣、節奏與價值觀,平台如何轉型?

當本地市場仍停留於「即批即過數」、「低息優惠」的舊有話術,歐美及亞太地區的領先平台早已進入「體驗為王」的新時代。
對年輕用戶而言,借貸早已不只是資金調配工具,更是一場關乎自我選擇、即時回應與數碼互動的消費流程。
Affirm(美國)、Klarna(瑞典)、Upstart(美國)、Afterpay(澳洲)等平台,皆跳脫信貸框架,導入非傳統數據(如教育背景、工作歷史、消費習慣)作為信貸評估依據,並配合極簡介面設計與彈性還款條款,讓用戶能在幾分鐘內完成申請,並清楚掌握自己的財務節奏。
以Klarna為例,其是瑞典的先買後付平台,成功吸引大量Z世代與千禧用戶,70%客群為年輕人。

透過Instagram行銷、參與社會議題、推動永續與心理健康,並與微型網紅合作,Klarna建立強烈品牌共鳴,成為打入年輕族群的數碼金融代表。

年輕一代節奏

「你猜猜,哪個時段最多人申請網上貸款?凌晨兩、三點。」Paul指。
Paul坦言,過去數年,他們公司逐步將業務重心轉向AI支援的網上平台,而這個決定,已開始見到明顯成果:「AI用在線上生意,比我們的實體生意表現要好,客量多,新客量也多,尤其能吸引年輕人。」
Paul解釋,相較於傳統門市,線上平台更能對應年輕一代的作息模式與消費習慣。
他指出,實體門市受到營業時間與人力成本限制,難以靈活應對深夜需求;反觀線上平台則全天候運作,正好迎合年輕人「夜生活模式」的資訊搜尋與決策節奏。

他續指:「我們縱觀整個流程,發現很多人是在凌晨後才開始打開申請程式、查資料、比對財務產品。那時候他們才開始想:我要不要借錢?我的資金來源在哪?」

疫情推動數碼蛻變

COVID-19改寫了全球營運規則,對UA而言,更是一次由內而外的數碼蛻變。
「我們多多少少,都要多謝COVID-19。」 Paul坦率表示,疫情迫使香港社會加速數碼化,過去保守的中年用戶群也開始主動學習使用金融科技。
他提到:「無論你去採購、叫外賣,還是買食材,全都可以在網上完成,這是由年輕人推動,然後滲入中年人的世界。」
這場「被迫的數碼教育」,反而為UA打開嶄新的增長空間,也使企業對「用戶體驗」的理解更深。

內容與AI驅動新時代

疫情也驅使企業在推廣模式上徹底革新。UA首席市場官甄振濤(Elvis)分享,團隊已將六成以上的資源投入數碼轉型,尤其在SEO、廣告投放與內容行銷方面全面佈局。
「我們寫blog、寫case study,會用AI來生成內容,還有用Midjourney做圖像、影片。」Elvis指出,UA已建立自家AI Studio,專責創造具教育性與轉換力的內容,提升品牌在Google與社交媒體的自然觸及率。

用內容與新世代打開新通道

在行銷層面,UA也大幅調整策略,將目光從傳統廣告轉向社群內容與KOL合作。Paul表示:「我們與不少YouTube頻道、生活類Vlogger合作,不只是賣產品,而是讓品牌進入用戶的生活節奏。」

透過與KOL的深度合作,品牌不再高高在上,而是與用戶「一起玩、一起笑、互相理解」。
儘管UA擁有大批忠實顧客,但Paul坦言這是一體兩面:「我們90%的客人是長期客戶,但他們會退休、花費減少。這時候如果沒有年輕世代補上,整盤客戶池就會變成死水。」
Elvis補充:「Z世代的注意力來得快,去得也快,要在短時間打動他們,你不能硬銷,反而要透過貼地的創作、幽默的語言、熟悉的場景,建立一種關係感。」
為此,無論是使用內容互動、進駐新平台,還是設計更多針對性產品與服務,都是為了讓Z世代客戶成為品牌的「新水源」。

從決策者到代言人

為了真正打入Z世代的生活圈,品牌不僅要在產品和平台上創新,更需要展現真誠與人性的一面。對UA而言,這不只是行銷語言的改變,更是整個團隊、甚至高層管理層的角色轉變。
當「貼地」成為時代趨勢,UA的行銷策略也顯得與眾不同。Elvis分享,UA曾經推出一條社交媒體短片,本來只是打算由同事出演,未料最終由Paul親自出鏡。
這支由Paul出演的短片,憑著幽默風格和親切形象,一改大眾對財務公司的刻板印象。Elvis坦言:「佢一出場就穩陣啦,幽默得來又不失說服力。」這種由上而下的投入精神,讓UA整個品牌呈現出一種真誠與共鳴。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