樺加沙

香港樓宇可承受幾高風速?樺加沙風暴潮勢「零死角」直撲啟德豪宅、吐露港水位暴漲5米點部署?(附25個嚴重水浸地區)

社會熱話

廣告

超強颱風「樺加沙」正逐步逼近香港,天文台警告其威力或與2017年「天鴿」、2018年「山竹」相若,尤其風暴潮所帶來的威脅不容忽視。

「樺加沙」風暴潮來襲

天文台預料,星期三(24日)上午沿岸海面會錄得約兩米風暴增水,普遍最高水位可達3.5至4米,吐露港更可能升至5米水平。若碰上暴雨高峰,雨量或高達70毫米,將大大加劇低窪地區的水浸風險。

至於近年落成的啟德跑道區豪宅同樣成為焦點。該區樓盤多數臨海而建,四面環海、缺乏天然屏障,設計雖然講究景觀開揚,但在超強颱風來襲時,反而令樓宇更直接承受強風吹襲。

代理提醒,跑道區的「臨海優勢」在極端天氣下或變成隱憂,業主及管理公司需特別重視防水設施與應急措施,以免「景觀優勢」最終轉化為損失風險。

不少市民聽聞警告後,立即想起「山竹」襲港時的慘況。當年全港多區海水倒灌,商舖貨倉損失慘重,交通癱瘓更一度使城市陷入停擺。

據官方估算,「天鴿」及「山竹」合共造成約58億港元的直接經濟損失,單是保險索償金額已達十多億元。若「樺加沙」維持目前的超強度級別,對基建、商業及民生的衝擊或將更甚。

面對即將來襲的暴雨與風暴潮,渠務署表示已進一步加強應變工作。緊急應變隊伍由原本180隊增至200隊,並加派4部排水機械人,使大型「龍吸水」及小型排水設備合計達10部。當局強調,近期已密集進行「及時清渠」行動,務求在風暴前盡量提升低窪地區的排水能力。

然而,專家提醒,即使清渠和加設抽水裝備能減低短時積水風險,若遇上長時間暴雨並伴隨海水倒灌,市區部分地點依然難免出現水浸。尤其吐露港、九龍灣及西環一帶,過去多次在颱風下成為「重災區」,居民需提前準備。

樺加沙 (圖片來源:政府新聞處)
(圖片來源:政府新聞處)

樓宇抗風標準 高層搖晃屬正常

除了水浸,另一大關注點是香港高樓大廈能否抵擋狂風。根據屋宇署《香港風力效應作業守則2019》,本港樓宇在設計時已依照國際工程標準計算風壓與結構反應,理論上可抵禦時速200公里以上的持續強風。

以200米高樓為例,其設計必須承受3.2 kPa風壓,換算後相當於每小時264公里風速;即使以「山竹」在北角錄得的時速110公里持續風速來比較,仍遠低於樓宇設計承受值。

屋宇署同時指出,高樓在狂風下出現一定幅度搖晃屬正常範圍,只要加速度不超出規範,便不會對結構安全造成威脅。

值得留意的是,若樓宇高度超過200米,或地形、外形較複雜,必須進行風洞測試,以模擬真實颱風情況,確保整體安全。專家強調,設計風壓會因地形與風向而有所不同,並非「一刀切」標準;因此,即使同一風速,不同地區大廈所承受的等效壓力亦可能有差異。

面對「樺加沙」威脅,商界已提前部署應變措施。多間銀行與商場管理公司透露,正檢視玻璃幕牆加固情況,並準備臨時防水板及沙包,以防止雨水倒灌。物流業界則憂慮,若颱風登陸期間碼頭停運,將進一步延誤供應鏈。

市民方面,不少家庭已趁超市未現人潮前購買糧水與應急用品。居於沿岸或低窪區的居民則忙於加裝擋水板或檢查窗戶膠邊,務求將風險降至最低。有長者坦言,「山竹」時的景象歷歷在目,「今次話水位可能去到五米,真係驚過上次。」

經濟與城市承受力再受考驗

「天鴿」與「山竹」已為香港留下深刻教訓,不僅突顯基建在極端天氣下的脆弱,亦反映城市在災後復原方面的挑戰。據保險業界資料,「天鴿」單次已帶來逾12億港元損失;「山竹」更令商戶與住戶索償數以十億計。今次「樺加沙」若重演甚至超越當年破壞,除了財產損失外,對交通、零售及旅遊業的打擊亦難以避免。

圖片來源:政府新聞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