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外賣騎手私聘未成年「跑樓小孩」!最後100米代送每單3蚊、家長支持「勞動創收」賺外快 即遭局方禁止
「跑樓小孩」:最後100米代送人
這現象看似新鮮,實則折射出外賣行業的結構性問題——人手緊張、配送壓力與平台效率不足。外賣員為了避開寫字樓的電梯等候時間及罰時風險,寧願支付少許佣金給學生代送;而家長則將其視為「社會實踐」,希望孩子學懂金錢得來不易。
不少孩子甚至視此為「暑期創業」。有家長在社交平台分享孩子每日收入達60元的「打工日記」,寫下用勞動換取雪糕與手機的夢想。對這些家庭而言,這種「小打工」既安全又有教育意義——但事實果真如此嗎?
實地觀察顯示,華強北一帶約有30名「跑樓小孩」長期活躍。孩子們在車流密集的路邊等待、奔跑於高層電梯之間,既要與時間賽跑,也要與危險擦肩。保安人員曾多次提醒,他們在搶單過程中差點被快遞車撞倒;若真發生意外,責任難以劃分。
疑觸及《勞動法》
更受質疑的是法律問題。律師指出,外賣員付費委託未成年人送餐,本質上已屬「營利性勞動」,觸及《勞動法》中禁止僱用童工的條文。即使外賣員辯稱只是「臨時幫手」,一旦出事仍可能被追究僱主責任。若孩子受傷,外賣員、平台、家長乃至樓宇管理方,都可能成為「一個也躲不掉」的連帶責任方。
消費者亦被捲入這場「隱形代送鏈」。顧客下單時以為由平台騎手親自送達,實際卻是陌生孩子代勞。倘若出現外賣遺失、食物污染等問題,消費者維權將陷入模糊地帶。這不僅損害信任,更可能觸及食品安全監管漏洞。
事件曝光後,社會反應強烈。8月4日,深圳福田區華強北街道辦緊急發布《關於不要讓孩子參與代送外賣活動的通知》,明確要求各商戶及物業單位停止相關行為,並約談外賣平台,要求禁止未成年人從事代送工作。同時,街道辦也推出全托班、興趣班與圖書館延時服務等替代方案,協助家長安置孩子的暑期生活。
然而,這道行政禁令並未消除家長的心理落差。部分家長認為,讓孩子「跑樓」不過是鍛鍊身體、培養責任感,甚至比沉迷手機更健康;但教育學者指出,家長混淆了「勞動教育」與「童工行為」的界線。若要孩子體驗勞動價值,應透過社區義工、學校實踐等安全管道,而非進入存在法律風險的灰色市場。
從產業角度看,「跑樓小孩」的出現暴露外賣平台對高密度商圈的配送安排仍不完善。當外賣員為了準時率和收入壓力尋求「民間外判」,這不僅損害行業專業性,也暴露監管盲點。若平台持續默許此類灰色外包,將動搖整個信任體系。
法律專家強調,監管部門應強化對平台責任的執行力度,明確禁止任何形式的童工變相使用;同時,學校與社區亦應引導家長理解合法勞動與安全教育的界限。孩子渴望探索社會本無可厚非,但社會應為他們築起安全的防線,而非讓他們在高樓間奔跑換錢。
「跑樓小孩」的故事,看似童真與勞動的結合,實則揭開外賣經濟下的無奈現實:當成人世界的效率壓力延伸至未成年人肩上,我們或許該反思,這些孩子究竟是在學習成長,還是在被迫提前進入成人社會的競技場?
延伸閱讀:韓裔IQ276天才宣佈創造「比特幣二代」!轉換全副身家做Bitcoin、上望1000萬美金震撼幣圈:全球第一市值企業即將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