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KOL「一支公」北上移居東莞7個月、長期失業坐食山崩!宣告敗走回流香港楂的士:決定結束灣區實驗
港人KOL移居東莞:完勝香港
然而,理想與現實往往存在落差,近日便有一宗「回流個案」引起關注——擁有逾11萬追蹤者的香港YouTuber「大衛」,在東莞虎門生活短短七個月,最終因「失業四個月」被迫回港,重操故業揸的士搵食。他的經歷,成為討論港人北上置業與就業可行性的縮影。
影片以「灣區移居計劃,失敗告終!執好包袱告別東莞,敗走回港!失業頹廢咗4個月,好似發咗場夢咁,又要返香港重頭開始!重新做人。第N次搬屋了,又無收入,坐食山崩。」為題,高調宣布「一支公北上」,選擇落腳於毗鄰港深的東莞虎門,以月租4,000元人民幣租下一個逾千呎單位,並購入電動車代步。
當時他在影片中分享「四大自由」——財務自由、消費自由、出行自由與空間自由,並指日常生活水平全面「完勝香港」。例如外賣早餐僅需5元,出行便利、空間寬敞,令他一度憧憬能在灣區展開「青年養老」新生活。
然而,蜜月期並不長久。隨着時間推移,他開始發現灣區生活的最大「死症」:收入來源不足。大衛自言在當地「搵工極難」,不少崗位月薪僅三至五千元人民幣,根本難以應付日常消費,尤其對沒有長期被動收入的人而言更是「好痛苦」。
回流香港揸的士
他亦透露,自己的YouTube及廣告合作收入,隨着市場環境轉變已大幅下降,深圳探店等題材難再支撐生活。再加上銀行債務壓力,他最終認清現實,決定結束「灣區實驗」。
回流香港後,大衛翌日便立即重操舊業揸的士,並透過直播公開「戰績」:連同平台獎金,日收入超過2,600元,扣除車租及油費後淨袋約1,450元。
他更樂觀估算,若每日穩定出車,月入45,000元「不是夢」。與在內地「無工可搵」形成鮮明對比,這段經歷亦讓不少網民反思:究竟大灣區是否真的適合港人長遠定居?
從數據來看,大灣區的收入水平近年雖有增長,但與港人期望仍存在差距。
根據《粵港澳大灣區藍皮書(2024)》顯示,2023年末大灣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1.08萬元人民幣,人均消費支出為6.63萬元。
以整體數據而言,該區域的消費力已不容忽視。但若聚焦於東莞,2024年當地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僅68,308元,其中城鎮居民收入69,769元,農村居民49,409元,雖然同比增長,但仍與香港普遍收入水平相去甚遠。
換言之,即使在灣區生活成本相對低廉,但就業市場結構與工資水平,對不少港人來說難以維持原有的生活方式。尤其是如大衛般主要依靠網上平台收入的跨境工作者,當收入下降時便會直面「生活難以為繼」的困境。
港人「雙居」熱潮
事實上,近年不少港人北上置業,已不再局限於退休養老,更多是為了投資、度假或「雙居生活」。隨着交通便利,從深圳、東莞往返香港僅需一小時,理論上具吸引力。然而,大衛的回流故事正提醒港人:生活開支雖可壓低,但若沒有穩定收入基礎,北上最終可能只是一場「短暫嘗試」。
對部分有被動收入或跨境商機的家庭而言,大灣區的確提供寬敞居住空間及多元生活配套,性價比高;但對依靠工資生活的港人,當地收入水平與就業機會仍難與香港匹敵。這也解釋了為何仍有人寧願回流香港揸的士,一天淨袋千四,遠比在東莞「失業四個月」來得踏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