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e & Tart

Pie&Tart教材式免疫結業潮!食客激讚二十七年「清泉模式」吊打全港短命餐廳:睇分店布局就知點解唔執笠

社會熱話

廣告

每逢放工時段,在港鐵站行人通道中有一個港人熟悉招牌—Pie & Tart。這家以售賣各式批撻為主的小食店,自1997年創立以來,歷經金融風暴、沙士疫情、社會運動與新冠肺炎,至今仍穩健經營,特別是結業大潮下,能夠有本地連鎖飲食品牌屹立不倒,令不少食客感到神奇。

Pie & Tart走入基層策略

Pie & Tart 主打各款鹹甜撻,包括吞拿魚批、芝士撻、焗雞批等,價錢多年來大致維持於十元左右。品牌不設堂食、主打即買即走模式,瞄準時間緊湊的通勤族與學生。其穩定的品質與平實的價格,被不少食客認為是「長青」的核心關鍵。

有食客直言:「簡簡單單只做 Pie & Tart,早餐又得、Lunch又得、Tea-Time又得,水準算係保持到,又冇過度擴充,反而令人安心。」

有意見指,Pie & Tart 屬於典型的「小額大眾」經營模型,透過大量銷售維持收入,重點是產品種類簡單、製程統一,甚少「花巧」產品,有助壓低成本,同時令顧客感到熟悉與安心。

Pie & Tart (圖片來源:Pie & Tart官網)
(圖片來源:Pie & Tart官網)

選址個別港鐵站 低調換取流量密碼

Pie & Tart 善用港鐵站內有限空間經營,選址策略清晰,例如旺角站B出口、九龍灣站等人流密集地點,設點時間更可追溯至十多年前。有市民回憶:「九龍灣呢間真係好耐,細個去補習經過已經見到,起碼有15年。」

事實上,這類「高頻率、低逗留時間」的小食零售模式非常適合港鐵站內鋪位,尤其是地鐵顧客以順手購買為主,Pie & Tart 價位親民、選擇多樣,切合上班族所需。

與其他主打話題式推廣的品牌不同,Pie & Tart 多年來不搞大型市場活動、不追求社交媒體聲量,形象樸實,反而贏得顧客長期信任。有網民笑言:「我都有諗過點解佢哋咁犀利,價錢又冇乜變,好抵買!茄汁螺絲批又夠飽又好食,我好鍾意食!」

近年亦有台灣旅客在社交平台分享 Pie & Tart 為「香港必食小吃」,帶動部分遊客跟風:「見到有台灣旅客推薦,先醒起原來呢啲蛋撻真係穩定冇伏,外國人都鍾意,證明水準企得穩。」

普通而言,不少食客認為品牌之所以能夠維持穩定,與其營運態度有關:「冇過度裝飾,冇過份吹奏,平平穩穩咁至可以順利過渡。」

翻查資料,Pie & Tart 過去多年雖擴展分店,但始終採穩健步伐,不貪快、不炒話題,可能亦是其「長壽」關鍵:「撐得住嘅其中一著,可能就係唔過度擴充」、「唔好學人搞咩 Rebranding,搞到唔三唔四,反而壞咗熟客對佢嘅印象。」以上都是網民對品牌的正面肯定,亦是時下短命執笠餐廳的反面教材。

Pie & Tart (圖片來源:Threads)
(圖片來源:Threads)

從Pie & Tart 能夠屹立香港市場27年,正好與時下眾多短命餐廳形成鮮明對比。特別是該品牌一直堅持穩健經營,不盲目擴張、不追逐潮流,專注提供品質穩定、價格親民的鹹甜批點,並巧妙選址於人流密集的港鐵站內,降低營運風險。

相反,不少新興餐廳過度依賴話題包裝、離地網紅推廣及浮誇裝修,卻忽略食物質素與成本控制,難以建立長遠客源,反映時下經營品牌回歸基本,採取「簡而有力」模式,可能是飲食業最容易忽略的關鍵啟示。

根據網站介紹,Pie&Tart專門店於1998年,由數位曾於酒店工作之志同道合者共同創辦,設有加盟特許經營合作方式,至今建立了全港獨有之批撻專門連鎖店的鮮明形象,連續10年榮獲香港旅遊發展局的Q嘜優質商戶推介及OpenRice優秀開飯熱店大賞。

圖片來源:Threads、Pie & Tart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