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個蓋冚十個煲 物管善用科技提升服務
香港房屋經理學會成立37週年,於2020年獲物業管理業監管局認證,成為首批在發牌制度下認可專業團體,目前共有3,500個會員,他們都是註冊的房屋經理,全港超過七成物業都由這些會員管理。
會員必須擁有五年以上工作經驗,同時修讀本港大專院校提供的指定認可課程;如果工作經驗在七年以下,還需要通過面試,才能成為正式會員。
「若果以物業管理人(第1級)及(第2級)計算,總數約為15,000人,年齡中位數為45歲,根據統計,現時業界最少欠缺一成人手。」
物業管理人(第1級)及(第2級)主要是管理層,擔任經理級或以上職位,由於是專業人士,無法輸入外勞。
廣泛應用機械人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住宅、商場或寫字樓大量應用機械人,包括巡邏及清潔機械人等,這些應用相對普及及成熟。
事實上,機械人還有其他的應用場景,包括清潔洗手間,取代人手進行這類厭惡性的工作。
物業需要定期清洗水缸,每次都要出動三至四個人,其中一至兩名人員進入水缸這個密閉空間工作;其他人在外面監察他們的安全。其實可以讓機械人進入水缸工作,更能保障工作人員的安全。
現時很多私人物業,包括住宅及寫字樓,都會為住戶或租戶推出手機應用程式(App),讓他們自助完成各種功能。
「手機App可以作為門禁、乘搭升降機、預訂會所設施,當有訪客來訪,住戶可以自行申請二維碼,傳送給對方作為進入的憑證。」
近10至20年,很多新型屋苑都會推出手機App,方便住戶,也有不少舊式屋苑進行數碼轉型,推出類似的手機App。
較普遍的科技,還包住宅及商場的停車場,使用車牌識別系統,大閘的鏡頭懂得識別車牌號碼,並且指示車輛到指定的位置停泊。
無論停車場或商場洗手間,都已經智能化,人們可以透過顯示屏,了解設施的閒置情況。
「以洗手間而言,物業管理公司可以掌握人流高峰期,然後調派更多人手勤加清潔,或者預備足夠的消耗物資,因應需求。」

物聯網監察異常情況
物業管理公司今年較多使用智能保安巡邏系統,物管人員巡邏的時候,遇上任何情況,都可以拍照,然後上載至系統,讓相關的人士跟進,不再需要像以前一樣,寫在記事簿,隨時忘記跟進。
此外,不少新型屋苑推出智能通行證,這是
Virtual Key,住戶不用拍卡,只須透過手機App的NFC(近場通訊)功能,系統自動識別住戶的身分,便會自動打開大門。
訪客到訪物業的時候,未必會有保安人員進行訪客登記,現時可使用自助系統。
近期香港天氣酷熱,但是間中暴雨成災,天氣變化莫測,物業的照明及空調系統亦需要作出相應調節。
「商場及寫字樓均引入中央能源管理系統,因應天氣、日夜時段及人流,進行人工智能(AI)分析,自動調節照明及空調,以達到最佳化,節省能源消耗,同時監察空氣質素,確保室內環境舒適。」
物業管理亦較多使用物聯網,在不同地方安裝傳感器及機站,形成一個網絡,然後透過人工智能進行分析,決定是否需要進行進一步行動。
在隱密的地方發現有人或者有東西郁動,就會發出警示,提醒保安人員前往了解。
安裝在各種喉管的傳感器,若果出現不尋常的震動,可以及早發現問題,包括出現裂痕,最終有可能引致漏水等問題,若能即時處理,毋需等到水喉爆裂,才知道問題所在。
近年樹木健康惹起人們關注,在樹木上安裝傳感器,可以了解樹木的傾斜度,如果超越警戒線,便會發出提示。
無論是公營房屋,或者私人物業,都會使用高清鏡頭,監察高空擲物,避免造成意外。
近期低空經濟成為熱門話題,這是指1,000米以下的空域,使用無人機進行各種工作。
「無人機在物業管理方面的應用,較多是物業勘察,配合人工智能,檢視外牆的裂痕及其他問題。」
如果使用傳統的方法,需要搭棚或者使用吊船,工作人員以肉眼偵測,需時較長,而且具有一定危險性。

使用無人機巡邏有待普及
屋宇署正在研究相關方案,私人的物業管理公司亦有因應個別物業,使用無人機進行勘察。
最近警務處使用無人機在邊界警區及西九龍總區試行巡邏,使用人手的話需時約兩小時;無人機可以大幅減少至15至30分鐘。
「香港有很多別墅、大型屋苑及山頭,這些都可以使用無人機巡邏,有效提升效率。」
室內方面,例如後樓梯的巡邏,可以使用無人機代替,既可以減少保安人員的受傷機會,亦可以填補這些厭惡性的空缺。
使用無人機可能牽涉到法例,需要申請及審批,此外由於無人機具有潛在危險,保險方面如何安排,亦是需要解決的問題。
無人機拍攝四周影像,可能會牽涉到私隱守則;無人機發出聲響,可能會帶來噪音問題,這些法律責任亦有待解決。
「使用無人機仍有一系列的問題需要解決,但是當條件成熟,使用無人機將會進一步普及。」
低空經濟還包括運輸,使用無人機運載重型物件,包括玻璃、大型空調等,這些較適合在空曠地方進行,在密集的市區較難成事。
其他科技如擴展實境(AR)、虛擬實境(VR)主要應用於睇樓,其實亦可應用於物業管理,尤其是培訓方面。
這些科技可以協助進行高空工作或者危險示範的培訓,這樣既可以保障人員的安全,又可以令他們掌握相關技巧。

倡議設立資助
「在全球而言,香港物業管理應用科技的水平算高,因為香港較多高樓大廈,在物業管理方面存在一定難度。」
當然,內地在這方面的科技亦非常先進,可以作為香港的參考。
全新的物業,當然可以引入更多科技,但是本港大部分樓宇屬舊式大廈,這些大廈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沒有Wi-Fi,而且也沒有光纖設備,網絡傳輸速度有限。
「舊式樓宇需要進行大型翻新,才能使用最新科技,而這牽涉一定成本,要視乎業主的睇法。」
本港有很多「三無」大廈,有時要業主夾錢做消防令、修葺令等,都是非常吃力,更遑論夾錢進行翻新。
「政府並無推出特別的資助計劃,協助舊式大廈使用物業管理方面的科技,所以我們因應新一份《施政報告》提出各種建議,希望能夠推動智能物業管理技術。」
香港房屋經理協會的建議,包括為業主提供誘因,例如稅務寬免,吸引他們使用相關科技。
此外,政府亦可以成立基金,資助各種新科技的研發及應用,促成物業管理公司與初創公司合作,推出更多智慧型的解決方案。
政府亦可考慮設立專項資助計劃,因應不同的專項提供資助,以提升科技應用為最終目的。
「政府成立智慧交通基金,其實亦可以推展至物業管理範疇,這樣有助香港成為智慧城市。」
科技雖然可以節省人手,但是要在住戶體驗與效率之間取得平衡,因為部分人士始終喜歡人與人之間的接觸,完全沒有人的話,感覺變得冷冰冰。
「鄰里之間經常發生衝突、誤會等,需要物管人員在當中調解及協調,梳理不同持份者的關係,這些是科技難以取代,科技主要協助完成重複性的工作,然後讓物管人員騰出時間處理其他問題。」
前線員工同樣不足
物業管理行業的從業員數目龐大,前線員工同樣欠缺一成人手。
「本港勞動力不足,而且樓宇愈來愈多,未來數年潛在單位供應超過10萬個,對物業管理服務需求不斷增加。」游錦輝說。
政府推出「補充勞工優化計劃」,物管行業可以輸入外勞填補前線空缺,個別物管公司早已提出申請,累計獲得審批數千人,他們的月薪中位數介乎17,000元至18,000元,物管公司需要為他們提供住宿,這些外勞的平均年齡普遍較低。
「物業管理是朝陽行業,無論任何經濟情況,都不會有太大影響。」
經濟較佳的時候,較多人會搵工跳槽,但是新物業不斷增加,令人手進一步緊張。
當經濟下行,例如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有較多人入行,包括當時的空姐,但是當經濟好轉,這些人可能會返回本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