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讓西方機械人專美 自主研發+完整產業鏈取勝︳封面故事
在機械人的發展路徑上,中西方展現了截然不同的哲學。海外公司傾向優先開發機械人的「大腦」與「手」,也就是其智能決策和精細操作的能力。王其鑫則堅信,機械人必須先有接近於人類的運動能力後,才有可能去幹活。
他以比喻來解釋:「一間餐廳要僱用一個廚師,我不是先考驗這個廚師會做多少道菜,或是他有多聰明,而是必須要像常人一樣可以走路、可以跑、可以跳,這樣我們才可讓他為我們提供工作。」
先讓機械人動起來
因此,宇樹科技選擇了一條「先讓腿腳動起來」的務實路線,致力於將機械人的運動能力做到極致,使其愈來愈逼真,為後續搭載更複雜的智能與操作功能打下堅實基礎。
這種「先強身,再健腦」的策略,使其產品能夠更快地應用於實際場景,例如在工業、化工、電力等領域,四足機械人已經開始代替人類執行巡檢等任務,真正地「幹起活來」。
當談及中國機械人,最令人好奇的莫過於其極具競爭力的價格。尤其是宇樹科技的機械人,每一代新產品都能實現價格大幅下探,如何可以做到?答案並非單純的「薄利多銷」,而是源於兩大核心優勢:自主研發和完整的產業鏈。
王其鑫表示:「我們所有的核心技術,都是自研的,包括如電機、減速器、驅動器、甚至激光雷達這一類的傳感器,我們全部都是自研。這樣可以更好地控制成本。」
宇樹每個機械人均有利潤
另一方面,內地擁有龐大及完整的產業鏈,能夠迅速進行規模化生產,成為降低成本的另一大關鍵。
王其鑫指出:「中國的產業鏈優勢,在其他的國家很難找到。如同手機或汽車的生產,在中國可以很容易地實現,機械人也一樣。」
他透露,在自研及規模化生產下,宇樹科技的每個機械人產品都有利潤,令公司過去幾年也一直能保持盈利。
當然,這並非意味中國技術已能超越西方。王其鑫認為內地和海外的公司各有優勢,他說:「國外公司在軟件方面會做得更好一些。」無論是複雜環境的感知、自主導航的精準度,還是AI的深度學習能力,西方企業憑藉其深厚的科研基礎和人才,仍在引領著行業的創新方向。
總結而言,全球機械人產業正呈現出中西互補又相互競爭的格局。西方憑藉軟體積澱領跑創新,而中國則以獨特的務實哲學、自主硬體與強大產業鏈,在商業化應用和成本控制上取得顯著優勢。這場科技競賽沒有絕對贏家,但中國的發展正加速推動機械人走入人類的現實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