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區塊鏈領航 香港驅動全球金融影響力
香港要保持全球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必須擁抱這兩種科技,大力發展,同時創造健康的生態環境,在全球發揮影響力。
數碼港積極參與香港金融科技周2025,其中包括與長期合作夥伴埃森哲(Accenture)聯合舉辦Accenture’s FinTech Innovation Lab Asia-Pacific 2025 Demo Day,介紹入圍的初創企業,展示他們的在金融科技方面的實力。
「2025亞太金融科技創新實驗室計劃」剛於9月公布12間入圍初創企業名單,入圍企業在為期12週的計劃期間,獲得金融服務高管的指導,提升技術及行業專業知識。
有效鞏固本港地位
實驗室今年踏入第12年,為處於發展初期和成長期的金融科技初創,提供來自國際領先金融機構的指導和交流機會,協助他們加速產品開發及業務拓展。
今年的入圍企業聚焦代理式人工智能、氣候一致金融及網絡韌性技術,應對金融行業的關鍵需求,其創新方案涵蓋監管合規、數碼信任、可持續投資及現實世界資產代幣化(Tokenized Real-World Assets)等應用場景。
嚴滌宇說:「實驗室是一個加速器,而且費用全免,參加的公司能夠獲得市場洞見,因為我們聯合全球金融巨頭,作出深度合作,讓參加的初創公司了解如何與大型金融機構洽談、演示自己的產品、訂立全球發展計劃,並且提供不同的商業配對機會。」
埃森哲大中華區董事總經理、香港金融服務行業負責人徐海澄指出,實驗室共有三個重點,首先是全球性,配合集團本身國際化的優勢。
實驗室每年揀選的初創公司,一半是香港公司,另一半來自香港以外地區。
徐海澄說:「這樣有效加強香港全球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有些初創公司在香港落地,然後發展海外市場;亦有公司與生俱來,就是要作全球性發展。」
第二個特點是前瞻性,早於2014年,實驗室已經建議初創公司,擁抱AI及區塊鏈技術這兩種科技,近期成為熱門話題。
第三個重點是落地,產品始終需要驗證概念以及真正投產,進行運作,才知道如何改良,更加切合顧客的需要。
良好生態系統
參與Demo Day的初創公司包括DigiFT,這是一家持牌代幣化現實世界資產(RWA)交易所,專為機構及合資格投資者設計,提供發行、分銷、託管和二級市場交易的一站式解決方案。
DigiFT創始人及首席執行官張之皓說:「我們在新加坡及香港持有相關牌照,亦是香港第一批取得牌照的公司。」
DigiFT一年多前成為數碼港的培育公司,今次入選實驗室,是該計劃兩間專注於虛擬資產的其中一間。
張之皓說:「我們有幸獲得兩個計劃支持,可以獲得各方面的支援,包括政府相關機構、行業領導企業、其他初創公司、媒體等等,因為一個東西要成長,往往需要良好的生態系統,香港為我們提供這樣一個環境成長。」
另一間初創是iMBrace,該平台透過動態知識驅動、人工治理、流程嵌入,實現情境化、合規且可靠的AI應用,協助銀行解決客戶需求、監管及運營要求。
iMBrace創辦人兼行政總裁楊沛燊之前在京信通信工作,公司年收入達數億元,在全球管理超過20間分公司。
楊沛燊說:「當時我們使用很多不同的平台,包括ERP,來管理工作,其實不易,創辦iMBrace之後,希望利用AI這種科技,研發全面的解決方案,發揮香港的金融優勢。」
iMBrace之前是數碼港的培育公司,這次加入實驗室計劃,獲得多方面的支援,包括有機會與大型銀行的管理層會面,介紹公司的方案。
助力內地企業出海
參與Demo Day還包括來也科技,該公司融合機械人流程自動化(RPA)、對話式人工智能及智能文件處理(IDP),協助企業優化流程、提升生產力。
來也科技專注於企業及智能體數字員工,在內地市場擁有領導地位,服務超過300間500強的企業,包括中國銀行、中國移動等。
來也科技CEO汪冠春說:「我們有三個核心產品,RPA是數字員工的手;對話式人工智能是數字員工的口;IDP是數字員工的眼睛。」
雖然來也科技在內地發展迅速,經已完成C輪融資,累計融資金額達1.6億美元,但是國際市場幾乎還是零。
「這是參與實驗室計劃,讓我們更好地利用香港這個作為走向國際的橋樑,首階段在港澳台的業務均有大幅的提升。」
香港的政府機構,包括金管局、圖書館、香港警隊、香港破產管理局都成為來也科技的客戶,私人企業如周大福等,亦開始應用相關的產品。
過去數個星期,在埃森哲的推薦之下,來也科技獲得機會與恒生銀行、滙豐銀行、渣打銀行(香港)等管理層進行交流,在香港有機會接觸這些國際化的銀行,從而部署發展其他市場,包括新加坡、泰國及馬來西亞等。
「當我們出海的時候,需要了解法律、融資,以及上市各種資訊,導師給了我們很好的指導,例如投放更多資源開發中型公司,例如製造業,也可以考慮進行收購合併,如果要在香港上市的話,18C是一個非常不錯的方案。」
個人化AI代理
來也科技在Demo Day展示代理文檔處理方案,這是企業走向代理式人工智能時代的最佳第一步。
嚴滌宇說:「對於AI,很多公司不會再問是否應該要做,而是如何去做,對於金融科技的接受程度比以前高了很多。」
此外,競爭愈來愈激烈,生成式AI由專業化變成平凡化,當每個人都可以使用AI的時候,競爭自然變得愈來愈劇烈。
AI已經由技術性為主,變成業務性為主,到底大家應該如何使用這種工具,去為業務創造價值。
在使用科技的層面,金融業始終不及零售業或電商那麼快,所以需要慢慢跟上潮流及趨勢。
在香港,企業或會付費使用AI工具,但是個人較少付費,大家都在使用免費的工具。
至於美國,已經出現針對個人林林總總的AI工具,價格由數十到數百美元。
在香港,使用金融服務時遇上問題,顧客打電話到銀行查詢,往往需要輪候一段較長時間,才能豁免信用卡年費、翻查交易記錄等。
美國出現一種針對個人的AI代理,可以代替個人打電話去銀行,查詢相關事宜。
在美國,保險公司推出的產品可以議價,當地已經出現相關的AI代理,可以代替個人與保險公司議價,如果成功爭取減低保費,這個工具可以從中抽取佣金。
嚴滌宇說:「在未來的世界,很有可能是AI代理與AI代理溝通,金融機構現時可以接觸顧客本人,同時進行交叉銷售,日後便要考慮如何透過AI代理,向最終的顧客推銷,如果香港的金融科技能夠把握到這樣的機會,將會出現爆發性的突破。」
做全世界生意
全球國際金融中心只有數個,不外乎美國、倫敦、東京、香港及新加坡,國際金融中心的出現,需要多方面的條件配合,所以不會一下子增加。
亞洲最著名的國際金融中心,自然是香港和新加坡,而很多人喜歡比較這兩個地方。
香港金融科技周今年十週年,新加坡創新及科技周(SWITCH)碰巧也是十週年,這兩個市場在虛擬資產,包括虛擬貨幣、穩定幣等各方面,可說是領先全球。
DigiFT在新加坡及香港均有業務,張之皓說:「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其實並不像考試做狀元,必須成為第一名。香港或新加坡並不是互相競爭,重點是繼續保持一線市場的地位,甚至成為更加強勁的一線市場。」
面對高度全球化的現實,衡量公司的價值,並不應該視乎有多少人才,應該著眼於對全球有多大的影響力。
現時全球應該採取開放式架構(open architecture),公司立足香港,然後把全球的資源吸引過來。
「國際金融中心的特點,就是影響全球,只是在新的階段,用新的技術,無論香港或新加坡,都要用更開放的態度,來做全世界的生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