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億押注美國製造 蘋果化危為機
今年上半年,蘋果股價在Magnificent 7當中,算是落後的一份子,4月上旬曾經連170美元關口亦失守,總結今年上半場市值蒸發近兩成。
困擾的因素,除近年中國市場競爭加劇、產品迭代乏創新、人工智能(AI)跑道上跟不上,更大問題是關稅政策令產品進口美國時成本大增,誓打擊美國本土銷情。
上半年利淡因素夾擊
蘋果在8月初作出新承諾,將加碼1,000億美元投資美國製造業;換句話說,未來四年內總投資額將高達6,000億美元。
而公司新推出的美國製造計劃(American Manufacturing Program,AMP),目標不單只將蘋果的供應鏈及先進製造帶回美國本土,更會鼓勵其元件供應商到來美國投資設廠。
首批AMP合作夥伴包括康寧、Coherent(美股代號:COHR)、GlobalWafers America(GWA)、應用材料(Applied Materials,美股代號:AMAT)、德州儀器(Texas Instruments,美股代號:TXN)、GlobalFoundries(美股代號:GFS)、三星(Samsung)、Amkor Technology(美股代號:AMKR)和Broadcom(美股代號:AVGO)。這批供應商已承諾蘋果,會從美國稀土生產商MP Materials購入美國製造的稀土磁鐵原料。
與康寧的策略合作將擴大,康寧最大的手機玻璃生產線會移至肯塔基州一間工廠;令日後全球銷售的每部iPhone和Apple Watch,都可採用肯塔基州製造的蓋板玻璃。
蘋果的美國製造計劃概念簡單直接,便是聯同各合作夥伴,從早期的研發階段到最終製造和封裝都在美國進行,創建美國端對端的晶片供應鏈;預計美國供應鏈今年可為公司生產逾190億件晶片,而台積電(美股代號:TSM)位於亞利桑那廠房,會是重點生產基地。
除了生產元件,服務設備基礎亦要本土化,蘋果已於休斯頓建設廠房生產自用伺服器,廠房佔地25萬平方呎,2026年開始量產。該廠從今以後會取代海外製造,以支持Apple Intelligence發展,為雲端業務發揮關鍵作用。
為配合數據中心擴容,將額外投入50億美元在北卡羅來納州基礎設施,並表明會百分之百採用再生能源。
公司首席執行官庫克表示,將來美國生產的元件會銷往世界各地的蘋果產品,預計約三分之二的美國製造元件,將出口到美國以外客戶手中。
公司目前已與全國數千間供應商合作,支持超過45萬個職位;未來四年,計劃在美國增聘
20,000名員工,當中絕大部分專注研發、晶片工程、軟件開發,及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等範疇。
更重要是蘋果的美國製造計劃得到特朗普認同,縱使初期晶片仍要靠進口,但相信將獲得晶片關稅的豁免。
上季銷售回勇 服務收入破頂
至於最新一季度成績表,令市場喜出望外。截至6月28日止第三季度淨銷售按年增長9.6%,至940.36億美元,較市場預期高出近50億美元。
其中產品淨銷售有666.13億美元,上升8.2%;
iPhone佔445.82億美元,增長13.5%;Mac佔80.46億美元,上升14.8%。
iPad失色,淨銷售下跌8.1%,至65.81億美元;可穿戴設備、家庭和配件亦減少8.6%,至
74.04億美元。
至於服務淨銷售則增加13.3%,至274.23億美元,創出新高。
按地區劃分,美洲市場淨銷售貢獻最多,達411.98億美元,增加9.3%;其次是歐洲市場,有240.14億美元,增長9.7%。
至於大中華市場佔153.69億美元,上升4.4%;日本市場57.82億美元,增加13.4%;其餘亞太地區市場佔76.73億美元,上升20.1%。
EPS遠勝市場預期
集團第三季度毛利上升10.2%,至437.18億美元。經營溢利282.02億美元,增長11.2%。純利234.34億美元,增加9.3%;每股攤薄盈利1.57美元,增幅12.1%,市場預測為1.43美元。
大行美銀將蘋果目標價,由240美元調高至250美元,維持「買入」評級(見圖表)。
該行指,隨著公司加碼投資美國製造業,其大部分進口產品很大機會將免疫於關稅;相對於其他面對關稅成本壓力的競爭對手,蘋果有望藉機會提升美國市場分額,有信心其2026年度每股盈利可突破8美元關口。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