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屋聯會

公屋聯會調查│60%受訪者「最識歎」冀增設會所加強幸福感!近半數人抗拒「入門見廁」:影響單位風水佈局

資助房屋

廣告

公屋聯會早前公布《公營資助出售房屋單位設計意見調查》結果,顯示稍多受訪者支持居屋交樓標準中,可配置較多家電設備,另有6成人支持增設閱讀室、活動室等「會所」設施,期望增加資助房屋居民幸福感。

公屋聯會調查:冀資助房屋增設「會所」

政府早前表示,在今年起推售的房委會居屋項目會修改設計,移除單位不涉及法例,大多居民認為不需要的設施,如廚房灶台、室內晾衣杆等,亦會研究在小型單位引入開放式廚房,以切合市民的起居需要。

為了解香港居民,對於資助出售房屋單位設計的意見,公屋聯會於 2025 年 5 月至 7 月期間進行網上問卷調查,受訪對象為年滿18歲或以上人士,並進行結果分析,藉以向政府提出建言,在日後單位的設計及設備上,可作進一步完善。

在調查結果中,顯示有近五成受訪者,會較喜歡房委會的資助出售房屋,可以附基本裝修及家電,亦有意見提及可以參考現時香港房屋協會出售的資助房屋項目,附有基本的設備。而在更改交樓標準的意見上,稍多的意見認為可以配置多一些家電設備,如抽氣扇、升降式晾衣架,以及冷氣機等。

現時,在房委會出售的居屋及綠置居單位中,會提供煤氣爐及鐵閘等基本設施,而前文提及的是屬於日常家居常見的設備,公屋聯會認為可研究增加這些配備。

再者,在調查結果中,有近六成受訪者同意,在房委會的資助出售房屋項目中增設「會所」設施。

該會表示,明白到房委會的資助出售項目以簡約、實而不華為主,力求實用及簡潔。不過,若然能夠在屋苑內增設如閱讀室、溫習室、遊樂區,以及活動室等共享公共空間,供屋苑居民日常使用,認為是有助於增加業戶的幸福及歸屬感。

公屋聯會 (圖片來源:公屋聯會)
(圖片來源:公屋聯會)

五成受訪者抗拒「入門見廁」

在調查結果中,對於引入開放式廚房的設計,同意與不同意的受訪者比例相若,意見較為爭持。

不過,留意到不少新興家庭,家庭的組合及生活習慣,如煮食習慣亦有改變,開放式廚房亦可迎合他們的需要,該會同意政府,研究在小型單位引入開放式廚房,不過亦可以保留部分單位是傳統的「梗廚」,提供更多單位戶型的選擇。

而在「入門見廁」的意見上,近五成受訪者認為不喜歡的原因,是影響了擺放傢俱的位置,當中亦有不少受訪者認為是影響了單位風水佈局。

該會歡迎政府早前表示,會在下一期居屋改為「開門見光」,將大門位置調整至面向窗,原有空間可用作儲物,建議亦回應了是次受訪者的意見。

而在是次調查中,亦有受訪者提出相對單位的大門口,不應對望,以加強私隱的保障,亦提出單位的高度再增加一些,該會建議房委會未來亦可多作研究及優化。

房委會現時提供不同類型的資助房屋,包括出租公屋、出售的綠置居及居屋等,在外觀的設計上較為相若。

在調查結果中,約有六成受訪者表示,可從「單位間隔」及「單位面積」加以驅分,當中有部分受訪者建議居屋單位增設露台,以及採用過去的「康和式」單位設計等,令房屋階梯分別明確。

在調查結果中,有三成多受訪者表示「兩房」是最適合的戶型居住單位,而認為「3房2廁」及「3房1廁」的意見合共達約六成,可見較大面積的資助出售房屋普遍較受歡迎的。

公屋聯會表示,今屆政府在上任時,在房屋政策上提出四大目標,即「提速、提效、提量、提質」,尤其在「提質」方面,宣佈日後的資助出售房屋單位面積「封底」,不少於280平方呎的實用面積。而在是次調查中,亦有部分受訪者期望能進一步提高最低面積至300平方呎或以上,同時增加更多「2房」單位的戶型,提高居住質素。

綠置居首置裝修費20萬

早前,政府表示會在下一期居屋項目中,移除單位不涉及法例,而較多人認為不需要的設施,如廚房灶、室內晾衣杆等,本會表示歡迎,可以減少浪費。在調查結果中,有近六成受訪者表示可以負擔單位的裝修及家電支出是「10萬元以下」及「10至19萬元」。

現時房委會出售的資助房屋單位為「清水房」,一般來說,買家除了付樓宇首期及其他費用外,亦需要額外預留一筆費用以作裝修。

根據房委會舉出的例子,以購買綠置居2024單位約247萬元計算(約366平方呎實用面積),首期5%約須付13萬元,連同律師費、裝修費及雜費,約37萬元便可「上車」,即大約裝修費用為20多萬元,首置成本其實也並不輕。

該會認為,若資助出售房屋單位能附設多些設備,雖然可能會令單位售價整體提高,但買家除了付首期定金外,卻減省了裝修費支出,單位餘款可透過按揭資款方式分期還款,相信能夠減輕首置負擔。

在是次調查中,有部分受訪者表示,期望政府可以讓業主有更多自由度,選擇「清水房」還是自行裝修。

公屋聯會認為,政府可研究在未來一些較大型的出售屋苑中,除「清水房」外,可選取個別樓宇大廈內提供附有設基本設施的單位,提高交樓標準,為申請者提供更多不同的選擇。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

圖片來源:公屋聯會、政府新聞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