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觀風險升溫 現資產重估潮
今年以來,美股科技板塊受挫,比特幣卻僅回調約一成,展現相對抗跌力。
與此同時,黃金屢創年內新高,吸引大量避險資金,亦帶動市場重新審視比特幣作為「數位黃金」的角色。面對央行政策模糊與貨幣前景不確定,部分投資者轉向總量受限的加密資產,以對沖通脹和政策風險。
市場風險情緒緩和
儘管美國先前針對中國進口商品,開徵高額關稅,引發市場對貿易關係進一步惡化的擔憂,但近期白宮表態釋出善意,暗示政策可能轉向緩和。
美國表示與中國等主要貿易夥伴保持良好關係,關稅水平有望逐步下調;同時,美方也在積極推動與其他國家(如英國)達成新的貿易協議,擬放寬農業進口法規並降低汽車稅率。
美國財政部門表示,與中國的經濟互動旨在實現雙邊經濟互補,而非脫鉤,期望讓中國擴大內需,美國則重振製造業。
這些訊號為風險資產帶來一定的喘息空間,也間接穩定了資金市場的預期。
然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最新發布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則對市場增添另一層壓力。該機構下修全球經濟增速預估,並警告經濟不確定性加劇,可能引發資產價格劇烈波動。
2025年全球增長預測被下調至2.8%,美國2026年增速預測由2.7%降至1.8%,甚至將一年內出現經濟衰退的機率,由25%調高至40%。
內地經濟增長預期亦被下修,顯示兩大經濟體增速同步放緩。
在資本市場對宏觀數據極為敏感的情況下,此類預測無疑放大了市場的疑慮,亦進一步推升避險需求。
此外,日本私人部門在四月初的兩週內,拋售超過200億美元海外長債,以美國國債為主,創下近20年來最大規模的減持紀錄之一。
作為全球最大美債海外持有國,日本這一舉動,令市場憂慮外資對美國資產的信心轉弱。
分析指,若此趨勢持續,將對美債收益率與美元匯率造成下行壓力,有機會促使美國聯邦儲備局重新評估資金流動趨勢對貨幣政策的影響。
聯儲局官員近期強調央行獨立性對維持經濟穩定的重要性,並對債息上升及美元疲弱發出警告,認為部分投資者或已開始調整對美國資產的信任與配置。
歐洲方面,歐洲央行則對當地通脹回落持審慎樂觀態度,但認為經濟增長仍面臨壓力。
當前,市場風險偏好仍在修復,而比特幣及其他加密資產正逐步擺脫單一投機標籤,進入更廣泛的機構資產配置視野。
若美國未來正式將比特幣納入戰略儲備資產或推動相關金融工具,將進一步提升其制度地位與應用前景。
Jimmy Leung
90後價值投資者,現職英皇金融集團交易員 ,擅長以技術分析了解市場趨勢和拆解經濟基本面,主力順勢交易。另為加密貨幣資產投資者,曾任Web3項目方,熱愛研究區塊鏈和加密貨幣市場。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