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務復甦 波音航線見曙光 資料圖片

業務復甦 波音航線見曙光

美股

廣告

近年美國飛機製造商波音公司(Boeing,美股代號:BA)經歷不少難關,安全事故、停飛、罷工以至近期的關稅戰亦受到牽連。不過,關關難過關關過,最新季度業績令投資市場眼前一亮,飛機業務從陰霾中走出,漸入正軌;管理層聚焦本業,將非核心業務剝離套現減債。未來幾季有望再帶來驚喜。

波音最新一份成績表,雖然受惠營運改善及交付量增加,今年第一季收入按年增長17.6%,至194.96億美元,但低過市場預期的197億美元。
公司期內產品銷售佔161.47億美元,上升21.6%;服務收入33.49億美元,微增1.4%。

飛機業務重納正軌

按業務劃分,首季商業飛機交付數目按年增加47架,至130架,當中737型號佔105架;777及787型號分別七及13架。來自商業飛機業務收入81.47億美元,上升75%。
航天太空及國防業務收入62.98億美元,下跌9.3%。環球服務業務收入50.63億美元,微升0.3%。

經營溢利4.61億美元,扭轉去年同期經營虧損8,600萬美元;期內經營溢利率2.4%。
其中商業飛機業務經營虧損收窄53%,至5.37億美元;航天太空及國防業務經營溢利1.55億美元,增加2.6%;環球服務業務經營溢利9.43億美元,上升2.9%。
今年首季淨虧損3,100萬美元,較2024年同期3.55億美元大幅收窄。每股虧損16美仙,去年同期每股虧損56美仙。
撇除非經常性因素,經調整經營溢利1.99億美元,去年同期經調整經營虧損3.88億美元;經調整經營溢利率1%。

訂單復增長 產量穩步提速

經調整每股虧損49美仙,遠好過市場預期的虧損1.3美元,去年同期經調整每股虧損1.13美元。

季內現金流情況有改善,營運現金流錄得負16.16億美元,較去年同期流出33.62億美元顯著收窄。
計及廠房及設備等資本開支,自由現金流出22.9億美元,減少41.7%。
截至首季止,持有現金及證券總值237億美元,按季減少9.8%;綜合債務536億美元,較上季僅減少3億美元。未動用備用貸款有100億美元。
營運上亦逐步走出安全事故及停產等陰霾,手頭訂單總值5,447.36億美元,較2024年底增加4.4%,當中包括超過5,600架飛機;至於來自航天太空及國防業務的訂單佔615.67億美元,兩成九是來自美國以外客戶。

季內737型號產量穩步提升,管理層仍有信心,今年可達到每月生產38架737型號的目標。至於787型號每月產量目前維持五架,年內將會提升至每月七架。
而777X型號已經展開飛行測試,預計首架777-9型號,可於2026年交付。

中國客踢單衝擊有限

中美關稅戰下,波音作為美國傳統巨企受到牽連。
公司管理層已證實,有中國的航空公司客戶已表明拒絕接收波音交付的飛機,部分早前原定交付予中國客戶的737 MAX已原機折返美國。
據悉,波音今年需要交付予中國客戶飛機約50架,當中逾八成已進行生產,管理層已計劃將有關飛機轉售予其他國家買家,會重新噴塗機身,以配合新客戶的航空公司標誌。

事實上,新冠肺炎疫情後環球航空運輸快速復甦,航空公司擴充機隊的需求殷切;加上波音早前因安全問題已停產一段時間,市場供求缺口更見明顯。
據報,印度航空已表示有意購買十架中國航空公司拒收的737 MAX飛機,用於擴展旗下廉航印度快運航空。
波音管理層亦相信,中國客戶拒收飛機,短期對公司業務復甦影響不大,但希望中美雙方最終可透過談判就關稅達成共識。

剝離非核心資產減債

最新季績雖然未見負債明顯下降。但新官上場,話事人Kelly Ortberg除改善營運外,亦正努力減債。
派成績表前一日,便落實以105.5億美元現金代價,出售旗下飛行導航部門Jeppesen等業務股權,予軟件投資公司Thoma Bravo,成為Ortberg上任後,首宗重大交易。

值得一提,今次交易對波音來說屬大賺,因作價比市場預期的60億美元要高。
Jeppesen是波音在千禧年以15億美元購入,由於業務盈利收入穩健,據悉標售時獲一眾私募基金激烈競購。
是次出售,不單可以降低波音債務負擔,更有利專注商業及國防業務復甦進程。
大行瑞銀將波音目標價由190美元,調升至207美元(見圖表),維持「買入」評級。
該行認為,在新管理層領導下,公司正恢復動力,不過,重納正軌仍處初步階段,相信回復現金流入及財務改善需時,期望第二季業績可進一步增強投資市場信心。

業務復甦 波音航線見曙光 (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

撰文:經一編輯部圖片來源: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