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降低對中國商品關稅 但消費者仍面臨價格壓力
廣告
美國對中國商品的關稅大幅下調,雖然初看似乎為消費者帶來了緩解,但實際情況可能並非如此。美中兩國政府官員本月初在日內瓦會晤後,雙方同意互降關稅90天,以持續進行談判。
臨時關稅調整
由於新的關稅率只是暫時的,企業正加緊完成訂單,並在關稅降至最低30%時將產品從中國運往美國。這導致企業為了趕在關稅調整前運送產品而支付高昂的溢價,進而侵蝕了因關稅降低本應獲得的節省。
消費者負擔增加
由於企業面臨的生產成本上升,這些額外成本很可能會轉嫁給消費者。然而,這種成本轉移並非完全按比例進行,企業為了保持客戶而吸收了部分成本。此外,供應鏈增加的風險和成本可能以不那麼明顯的方式表現出來,例如商品缺貨或促銷活動減少。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