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茵 資料圖片

從生產小手槍到尖端武器 萊茵金屬百年浮沉

品牌故事

廣告

歐洲最大的彈藥製造商萊茵金屬(Rheinmetall AG),2024年業績亮麗,收入同比大增36%,達到約97.5億歐元;營業利潤大增61%,創下約14.8億歐元的歷史新高。公司從小作坊起家,憑藉軍火訂單崛起為德軍核心供應商,戰後屢次轉型重生,這家德國工業「活化石」的故事,隱藏了歐洲現代工業崛起的密碼。

從一家名不見經傳的小作坊到百年老店的軍工巨頭,萊茵金屬公司的崛起之路堪稱傳奇。它曾深陷兩次世界大戰的漩渦,並經歷了兩次重大重組,在二戰後的重組中敏銳地把握了「冷戰」時期的發展機遇。

生產重炮成經典

萊茵金屬的創始人,是德國工程師Heinrich Ehrhardt。他早年曾在鑄造行業打拼多年,在冶金和機械領域累積了豐富經驗。1878年38歲的Ehrhardt創立了自己的小型機床廠。
一次偶然機會,他獲得來自德國戰爭部的一份大額軍火合同,儘管當時他還缺乏所需的技術儲備和生產能力,但他仍冒險簽下合同,於1889年
4月13日在杜塞爾多夫成立了萊茵金屬製品和機械股份公司。

1889年12月,萊茵金屬的軍火試產成功。隨後數年,該公司在軍火製造、管材成型和鑄造等領域獲得多項專利認可,逐漸在德國軍工和金屬加工領域嶄露頭角。
當時正值歐洲掀起第二次工業革命,市場競爭激烈,對此Ehrhardt努力提升產品質量,經過多年努力,終於研發出一款經典武器——無後坐力炮,以其穩定性能贏得軍方認可,帶來了軍方的資金支持和大量武器訂單。
萊茵金屬的出品,無論是小巧的手槍,還是龐大的坦克,都在其時代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歷經風雨發展壯大,成長為今日軍工業佼佼者,其秘訣始終在於對質量的執著追求。

上世紀30年代,萊茵金屬公司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這一時期,該公司推出了被譽為「人類戰爭史上最大口徑」的「卡爾」重型臼炮,這款重武器堪稱「怪物」級存在,以其600毫米的超大口徑、短身管豬鼻式炮管,以及兩噸重的炮彈和4,000米的最大射程,贏得「雷神之錘」的美譽。
自此,萊茵金屬公司在武器製造領域,各種創新層出不窮,步入高速發展軌道。
上世紀60年代,隨美蘇冷戰的加劇,萊茵金屬公司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在西德政府的支持下,該公司重新開始研發和生產重型武器。此時,英國製造的L7-105線膛炮雖為經典,但萊茵金屬決心研發新型火炮。

經過15年的努力,萊茵金屬成功研製出RH-120滑膛炮。這款新型火炮在彈道性能上比105毫米線膛炮提高了60%,同時保持了相似的炮彈尺寸和後坐力,成為國外客戶搶購的熱門產品。
1990年,萊茵金屬收購了弗里德里希·克虜伯公司60%的股份;至1997年,萊茵金屬工業有限公司升級為萊茵金屬工業集團,標誌其在軍工領域的實力和影響力大增。
公司不斷加大高新武器的研發力度,2012年
成功測試了一款先進的激光武器,能輕鬆擊落3,000米外的無人機。
2013年初,推出「天空衛士」激光炮,最大功率高達50千瓦,能在1,000米外切斷鋼樑,成為當時全球功率最大的激光武器。

2018年,萊茵金屬獲得澳洲陸軍歷史性的裝甲車採購訂單,合同金額高達40.8億美元。
萊茵金屬至今在尖端武器裝備領域保持領先地位,即使面臨困境,也憑藉其創新精神成功轉型,多次化危為機。

拓展和強化民用業務

二戰結束後,該公司一度瀕臨破產,廠房設施被毀,員工大量失業。公司果斷將業務重心轉向民用領域,例如火車機車、鐵路設施和農業機械等,從而存活下來。
這家老牌軍工企業深知,單純的軍事技術難以支撐企業的長遠發展,因此積極打破軍民技術的利益壁壘,不斷跨界合作創新,拓展其業務領域。
從70年代開始,萊茵金屬再通過兼併重組,強化其民用業務板塊。

在傳統的機械設備製造部門基礎上又增加了工業包裝、汽車技術及自動化控制等部門,進一步明確了其多元化發展之路。
近年來,萊茵金屬公司在鞏固武器裝備製造領先地位的同時,將自有的尖端技術應用於汽車零部件的生產製造中,開闢一條新財路。
萊茵金屬並不打價格戰,而是以產品質量與可靠性贏得市場。2018年,全球汽車市場銷量下滑,萊茵金屬年度零部件營業利潤率,卻實現了8.9%的增長,創下新紀錄。

料銷售增長近3成

年初至今歐洲為應對美國的壓力和俄烏衝突而加大軍費開支,萊茵金屬5月時重申,由於德國、烏克蘭和其他歐洲國家的需求增加,公司盈利可能會超過2025年的業績指引。公司更稱,軍工部門如今已佔據公司整體業務的80%。

公司行政總裁Armin Papperger在發布的第一季財報中表示:「集團正經歷前所未有的增長,離成為全球國防冠軍企業的目標愈來愈近。」
2025年公司的銷售增長預期至少為25%至30%;營業利潤率約為15.5%,高於2024年的15.2%。

萊茵 (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撰文:經一編輯部圖片來源: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