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私募信貸:審慎布局為關鍵
2024年初,印度及印尼的政治不確定性令亞太地區交易一度放緩,但隨後逐步回穩。復甦雖然有助市場恢復活力,卻也引發競爭升溫,中高端市場利差收窄,債權保障亦遭削弱,對貸方構成挑戰。
因此,識別與管理更複雜情況的能力,對發掘機遇變得至關重要。
這促使經驗豐富的管理人採用「槓鈴式」投資策略:一方面配置於低風險、結構簡單但利差較窄的大型交易,作為投組穩定基礎;另一方面,投資於結構更複雜、潛在回報較高的交易,包括設有股權掛鈎或收益共享條款的貸款。這類機會在新加坡、香港、印尼及其他東南亞市場較常見,當地銀行難以因應這些企業對融資結構的高度定制需求。
重要的是,結構複雜未必代表風險更高。中低端市場借款人的槓桿水平往往低於大型企業。然而,強化風險控管仍然重要,貸方必須確保在違約時可有效執行抵押權,保障資金安全。
全球能源轉型及供應鏈從中國外移的趨勢,為亞洲實體資產創造龐大機會,尤其在公用事業、電訊、光纖及可再生能源等基建領域。由於這些項目對資本需求遠超公共財政能力,私募信貸機構正在填補資金缺口。
所謂「最後一公里」融資,也為貸方提供獨特機遇。大量中小企需資金過橋,以達到銀行貸款門檻。這類貸款金額介於2,500萬至1億美元,可避免企業股權稀釋,並提供具吸引力的風險調整回報。
亞洲市場與西方市場相比,發展階段不同。歐美因資本過剩與高端市場重疊,利差受壓;亞洲則仍處早期階段,涵蓋多國多產業,潛力巨大。其中一項明顯特色,是亞洲非私募股權支持交易比例高,特別集中於中低端市場。不少借款人為家族企業,未在大型投行服務對象,而是依賴熟悉本地環境的金融顧問。建立與維繫這些關係,需長期耕耘及本地經驗。
預計未來五年,亞洲私募信貸年增長率將達8%,至2030年市場規模有望升至1,600億美元。成長動能來自區內經濟強勁增長,以及中國房地產低迷後,亞洲高收益債市場的收縮。
若亞洲銀行未來採用歐美常見的「發起後分銷」或「發起後共享」模式,有望進一步加快市場擴張。這對一向聚焦歐美市場的投資者而言,是提供差異化且補足資產配置多元化的良機。當地市場已具備改革條件,能否駕馭複雜結構與本地市場差異,是管理人勝出的關鍵。
Andrew Tan(陳智全)
Muzinich & Co 穆奇公司亞太區首席執行官兼私募信貸主管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