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觀光公害

京都觀光公害│中國人瘋搶住宅、商店滿佈中英文擠壓生活!數代當地人加速撤離:鍾意日本文化的人會疏遠京都

投資熱話

廣告

曾經是日本千年古都的京都,如今卻陷入一場前所未見的京都觀光公害。一方面,中國買家持續湧入,瘋搶地產;另一方面,原本世代居於京都的日本人卻大舉搬離,當地居民對旅遊業過度依賴、房價高企、生活品質惡化的怨氣也日益高漲。京都,是否還能稱得上是那座靜謐優雅的文化聖地?

京都觀光公害 中國買家一年50套住宅

據《京都新聞》報道,自疫情以來,中國投資者在京都的買樓熱潮有增無減,有物業代理單位一年售出逾50套房屋給中國人,創下驚人紀錄。在當地不少房地產從業員眼中,來自中國的買家動作迅速且出手闊綽,特別偏好市中心及熱門景點周邊物業。

原因之一是日本樓市對外資較開放,產權制度清晰,且可永久持有,加上京都作為世界級旅遊城市,物業具保值甚至升值潛力。另一方面,隨著中美歐地緣政治緊張,不少中國資金轉戰亞洲市場,京都便成為熱點之一。

不過,這股外來熱潮,卻與當地人不斷流失的人口現象形成強烈對比。

日本人逃離京都 人口全國流失最多

根據日本總務省公布的最新數據,截至2025年初,京都市是日本47個都道府縣中,人口淨流失最多的地區之一。整體而言,日本人口連續第16年下降,僅東京出現微增,而京都市區則正面臨「人去樓空」的危機。

有京都市民表示,離開京都後才發現當地生活已經異常困難。「被觀光客包圍、生活空間被擠壓,垃圾分類極為繁瑣、居住成本高昂,這樣的生活令人疲憊。」

在外人眼中,京都是清幽古雅的代表,但對當地人而言,這份美早已被外來人潮吞噬。錦市場曾是「京都人的廚房」,現在卻因遊客爆量而變得擁擠不堪,不少長者已不願再前往,意味旅遊過度開發 居民生活被犧牲。

市政府近年大力推動觀光政策,擴建道路、加設旅館、徵收住宿稅,雖成功吸引大量外國遊客,卻令原居民生活品質急劇下降。

根據京都市調查,包括金閣寺、伏見稻荷、渡月橋等熱門景點的外國遊客人數在2024年比前年增幅達兩至四成,反觀日本人旅客則持續減少,不少選擇改往郊區避開人潮。

一名在X(原Twitter)分享京都文化的在地用戶直言,京都已變成「日本主題樂園」,許多商舖為迎合外國人喜好,捨棄原本的地方特色,變得浮誇又商業化,「真正喜歡日本文化的人,反而開始疏遠京都」。

京都觀光公害 (圖片來源:unsplash@kevinanggrek)
(圖片來源:unsplash@kevinanggrek)

中國人買樓不僅帶動物業價格,更觸動當地居民對文化保育的焦慮。京都作為日本精神文化的象徵,擁有超過千年的歷史與最多的「老字號」店鋪,而這些歷史資產正面臨被「過度開發」的危機。

《朝日新聞》報道指出,去年有多達35名中國服裝企業主赴京都考察百年老舖,積極向日方請教「如何延續三百年經營」、「如何選接班人」等問題,透露出明確的學習與模仿意圖。雖然這種文化取經未必構成威脅,但當地人仍擔心過多的外資介入會破壞原有的城市生態,甚至擠壓本地就業機會。

不少外國買家雖積極投資,但是否真能融入當地生活仍是疑問。以京都為例,其垃圾分類之細緻與嚴格,在全日本亦屬數一數二,對於習慣簡單處理的中國人而言,是一項不小挑戰。此外,語言、生活節奏、社交文化等差異,也讓不少買家選擇將房產作為度假或投資用途,而非實際居住。

京都的變化,其實正是整個日本面臨的人口老化、旅遊經濟與城市規劃失衡的縮影。當「觀光公害」成為熱議話題,當地人被迫讓位給短期消費者,文化的根基也隨之鬆動。

京都三大旅遊景點

景點 特色 類型 是否世界遺產
清水寺 – 建於778年,擁有著名「清水舞台」- 賞櫻賞楓名所- 地主神社祈求姻緣人氣旺 古寺、觀景台
金閣寺(鹿苑寺) – 全身貼金、倒影於鏡湖池- 冬天雪景攝影熱門- 展現枯山水庭園之美 古寺、庭園
伏見稻荷大社 – 萬千朱紅鳥居連綿成道- 登稻荷山,沿途祠堂林立- 最受歡迎打卡地點之一 神社、山徑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

圖片來源:unsplash@laundemrl、unsplash@kevinanggr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