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來港人才 如何應對大學資助學額新政
新政將收緊資助申請門檻,對通過各類人才入境計劃來港的受養子女,新增連續居港滿兩年的要求。
此政策將於2027/28學年及之後適用(2027/28學年申請週期自2026年10月起)。「高才通」、「專才」、「優才」等新來港家庭,應提前部署子女教育與財務規劃,以應對此變化。
香港教育資源優勢突出,政府將致力發展北部都會區大學教育城,鼓勵本地專上院校及中外知名院校,以靈活創新模式,開拓更多品牌課程及交流項目。便利海外科技人才來港展開研發工作的計劃,包括簡化申請程序、 適度優化簽證條件和工作限制等。
嚴守離港不超過90天紅線
數據顯示,截至今年6月底各項人才計劃收到近50萬宗申請,其中33萬宗獲批並有22萬人攜家人抵港,有關數字遠超三年,共引入10.5萬人才的目標,18歲以下受養人達55,000人。
而部分人士安排子女以自修生身分報考香港文憑試(DSE),以「本地生」身分申請資助學額,導致近年DSE自修生人數激增,衍生擠壓本地學生機會的「考試移民」問題,促使政府收緊資格。
新政策重點在於要求新來港人才18歲以下受養子女在申請資助學額前,須滿足香港連續居留要求,當中設立過渡安排,即在2027/28學年的居港規定設為一年,2028/29學年起才實行兩年的居港規定。
為符合新政策要求,各類新來港人才家庭,需提前規劃子女的居港時間。
如計劃子女2028年入學則最遲須於2026年啟動來港程序,嚴守每年離港不超過90天的紅線,並建立居留紀錄。
準備租賃協議、學校註冊文件及水電費單據等證明文件,證明子女的真實居港意圖,避免申請時因資格爭議受阻。
從財務規劃角度,人才家庭應預留子女在港生活開支,涵蓋租金、學費及生活費。設立專項教育儲蓄戶口,投資穩健產品,可確保資金流動性並對沖教育成本上升。
融入本地教育系統是另一關鍵策略。入讀本地學校不僅有助符合居港要求,還能讓子女適應DSE課程,增強申請資助學額的資格認可。
對於有意長期留港的家庭,申請香港永久居民身份是終極解決方案。連續居港七年可獲居留權,子女將直接享有本地生待遇,免受居港年期限制。
新政收緊資助申請資格,對各類人才家庭而言,當務之急是「簽證」升級為「生活」,「身份紅利」轉化為「長期資本」,應及時計算居港時間、整合資産配置以預留彈性教育基金、鎖定有關稅務優惠,再為子女鋪設多元升學路徑。
同時,應密切關注教育局及大學聯招的最新資訊,與專業顧問合作,將助家庭在政策變革中穩佔先機,為子女教育鋪平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