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式AI來襲 貝萊德利用人機合作打造量化平台
貝萊德的系統化團隊已發展出三大技術支柱,包括自然語言處理(NLP)、進階機器學習與大型語言模型。這些技術讓分析規模突破人力限制,提供「橫跨語言、地區與市場的全方位洞察力」。
舉例而言,貝萊德每日接收多達6,500份券商報告,來自全球2,100間機構、超過47種語言。
透過自研語言模型,團隊能夠「處理與分析這些繁複文件,抽取正面或負面的情緒訊號,並評估可能對企業前景造成的影響。」
「我們有超過1,000個投資訊號,每一個都代表一個具備預測能力的投資想法。」Kruger說。這些訊號主要分為三類:基本面、情緒面與宏觀主題,例如企業營收預測、管理層在財報會議中的情緒傾向、政策或貿易環境變化對產業的潛在影響。
例如,貝萊德會追蹤消費品牌在社交媒體上的口碑表現、官網流量與產品評分,再結合內部模型來預測未來銷售成績。
亦會利用自然語言處理工具閱讀財報電話會議的逐字稿,判斷管理層對業務前景是保守還是樂觀。
讀懂亞太市場
另一種常被引用的「另類數據」是員工情緒。「如果我可以衡量員工對公司與CEO的看法,那將有助於預測公司未來表現。」
Kruger表示,數據顯示擁有正向員工文化的企業,通常在財務表現上亦優於同儕。
以日本為例,Kruger表示,很多日文報告都來自本地券商,AI系統能讀懂這些資訊,毋須依賴翻譯。
在中國則因零售投資者比例較高,論壇與社交平台的評論反而更能反映投資情緒。「散戶在表達看法時往往更坦白,而分析師則較為保守或專業。」
Kruger補充:「我們可以分析主流與非主流媒體、論壇、甚至散戶的言論,再與專業分析師觀點作對照,從中提取不同維度的市場情緒,這正是系統化投資的優勢所在。」
首隻中性策略基金
在這套系統化框架之上,貝萊德亦開始將其應用於零售市場,於6月在香港正式推出「貝萊德策略基金─系統分析亞太股票絕對回報基金」(Systematic Asia-Pacific Equity Absolute Return Fund),為本港首隻向零售投資者開放的亞太市場中性策略基金。
Kruger回憶,三年前他初到亞洲時,這套策略仍是貝萊德「內部的最佳秘密」,當時尚未向亞太投資者廣泛推廣。
該基金採取市場中性策略,可同時做多與做空股票,透過「低相關性、低波動性與穩定回報」,有助平衡傳統投資組合風險。
「我們模擬了,若把60/40組合中的15%,配置至這類策略,結果是回報上升;風險下降。」Kruger表示。
目前基金涵蓋亞太區14個市場,包括日本、台灣、南韓、澳洲、中國(A股與H股)及部分新興市場,他提及其中風險集中最多的國家是日本,因為其股票數量與流動性最高。
基金每週進行再平衡,基金平均同時持有約1,000隻長倉及1,000隻短倉股票,以分散風險。
Kruger透露:「這種廣度只有系統化投資才能處理,一般基本面投資者,不可能每天分析4,500家公司。」
人為監督仍是必需
面對市場上對AI的疑慮,Kruger回應:「我們有嚴謹的監督機制,這也是為何人類在我們投資流程中仍然非常關鍵。」
他提及,系統化策略不是把投資交給機器,而是在每一個流程中,都保有人類投資專業的監督與參與。
「我們的觀點是,AI是用來放大和改善人類決策的工具,而不是交出控制權。」
他提到,基金由三位資深基金經理管理,他們負責審核所有模型輸入與策略執行,確保輸入策略是合理的,而不是讓機器自動執行沒有監管的決策。
此外,團隊每年分析超過100個新數據集,並撰寫長達30至50頁的研究報告,交由同領域專家反覆審查,從資料來源、統計模型到預測邏輯都需經得起質疑。
下一代投資
展望未來,Kruger相信,在這個AI時代,系統化投資正在成長,現已在投資組合中佔據愈來愈多的比重,是下一代的投資方式。
「我們希望在任何市場方向下都能創造正回報,具備如債券般的波動性,並與股票、債券或多元資產配置保有低相關性,這樣投資者能更有信心地將基金納入組合中。」Kruger說。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