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pire調查揭香港初創 錯失逾千萬政府資金 聯合創辦人Gio 促簡化及集中資助資訊
在《香港政府初創基金:申請者滿意度及成功率調查》中,Aspire調查了118位本地初創創辦人,結果顯示雖然85%受訪者正處於黃金申請期,他們擁有市場就緒產品、初期收入及精簡團隊,卻有71%從未申請過任何政府資金。
Gio直言,複雜性是主要原因。「大多數人放棄,是因為他們認為這不適用於自己,即使事實上適用」。
複雜流程令初創卻步
他指出,企業申請最大的障礙是資訊分散與過度複雜。香港現有70多項不同類型的資助,但每項計劃各自為政、網站獨立,申請人必須「逐個打開」查詢,難以判斷適用性。
Gio認為,與新加坡相比,香港的主要問題不在於資金不足,而在於資訊分散、缺乏清晰指引。
他解釋:「在新加坡,你可以在一頁找到所有資訊;而在香港,也許有逾70種資助,但它們沒有集中化。」這意味著申請者必須逐一瀏覽逾70個網站,判斷哪些適用,結果大多數人懶得去做。
調查數據顯示,20%的受訪者認為資訊不清晰或難以獲取是障礙;51%則表示擔心流程複雜。
Aspire的研究團隊推算,單計84位選擇不申請的創辦人,保守估計已令初創生態系統損失756萬至1,260萬港元資助。
AI成提升申請效率關鍵
值得注意的是,90%成功申請者使用人工智能(AI)工具輔助申請,將準備時間縮短約六成。Gio指出,AI在兩方面尤其有用,一是弄清楚是否符合資格;二是,在填寫文件時協助生成內容,尤其是需要大量文字或樣板的部分。
在比較香港與新加坡的創業環境時,Gio認為兩地各有優勢。「在新加坡,起步較容易;但市場較小,不容易擴展。」
相反,在香港,一旦規模稍大,有中國市場的渠道,更容易成長。然而,他亦指出香港在早期融資上較難吸引風投,「感覺要到規模大一些,才有實際的VC資金流入」。
對於資助的重點領域,他表示,香港政府目前在一切與研發相關的領域嘗試加碼投資,例如健康科技和深科技;而新加坡則更偏重金融科技。
他認為,除了簡化流程外,政府還應提高發放的確定性,「保持確定性,如果符合標準,你就會獲得這筆資助,並且能夠很快拿到。」
調查顯示,雖然半數成功申請者可在三至六個月內獲得撥款,但部分初創仍需先籌集過渡資金以維持營運,直至資助批出。
社群力量助解困
除政策層面外,Gio認為創業社群亦是解決資訊不對稱的有效途徑。他透露,Aspire正建立一個覆蓋多國的「Founder Exchange」社群,成員包括約600名香港創辦人在內的近千人。
透過群組討論與線下聚會,成員可交流資助申請經驗、產品反饋及市場洞察。
他強調:「創業者通常樂於互助;創辦人社群越發展成熟,問題就越容易自行解決」。
對於有意申請政府資金的本地創辦人,Aspire提出「成功申請資助的8個步驟」(見圖表)。
Gio亦提出三點建議:第一,不要因為覺得複雜或初步看似不適用就放棄,因為「大部分時候,它其實是適用的」;第二,利用AI工具確認資格並撰寫申請內容;第三,提早申請以應對可能長達半年的等待期,「早點開始,六個月後,你可能已經拿到資助。」
Aspire在報告中表示,政府資金不僅提供資本,還解鎖可信度的提升、行業指導、技術資源和全球擴張等機會。例如,SME出口營銷基金和BUD基金賦予初創企業開拓東盟市場的能力,但知名度仍低於15%。
Gio認為,香港的挑戰並非缺乏資助,而是如何讓創業者更容易理解與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