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o 上堂

CEO上堂原來是這樣子

商業

廣告

上星期日,在銅鑼灣一所課室,幾位企業高層靜靜坐好,有人剛從海外回港,拖著行李便趕到現場;有人早早坐定翻閱筆記,當中包括M+董事局主席陳智思、UOB大中華區CEO葉楊詩明、領展CEO王國龍等。這不是董事會簡報,也不是策略會議,而是一堂生成式AI實戰課,由Preface與Project Melo合辦,屬「AI-5000計劃」的一部分。

這項計劃原本以5,000名中學生為對象,免費提供AI素養訓練。而這群企業領袖,未來將會走進校園,親身分享他們「返學」的經歷。他們的出現,傳遞了一個訊息:即使身處決策層,仍有必要重新學習。
不過,要走進課室,首先得承認自己「未識」。若早已掌握某項知識,又怎會願意花整個下午坐下來學?願意學習,是因為意識到自身盲點;堅持學習,是因為不想讓世界變得陌生。這種謙遜與自覺,對習慣主導的人來說殊為難得。
課堂中的提問,比想像中更具深度。有人關心AI是否會令學生提早依賴捷徑、喪失思辨能力;有人憂慮數據與私隱的界線;亦有人探討AI幻覺,是否會對企業聲譽構成風險?

這些問題與「如何快寫份報告」無關,而是AI對管理文化、教育原則、甚至組織價值觀的衝擊。
根據PwC 2025 Global AI Jobs Barometer,2024年AI技能職位工資溢價達56%,反映企業對管理層AI素養的日益重視。世界經濟論壇報告預測,到2027年,AI和大數據將推動員工技能更新,成為領導決策的關鍵能力。惟香港在高層培訓與資源投入方面,仍落後於新加坡與深圳。
新加坡預計三年內培育15,000名AI人才,並擴展至法律、醫療等非技術領域;深圳則推動「AI+產業計劃」,培養10萬名AI人才,並鼓勵企業管理層參與轉型訓練,建立制度化的技術學習機制。

學AI為與世界保持通話

科技企業亦在重塑領導層的學習架構。Google於2025年推出「Generative AI Leader」認證,供非技術主管掌握應用策略;Microsoft的「AI Business School」早已成為商業轉型課程一部分。這些培訓並非追求技術深度,而是提升理解力、溝通力與決策質素。AI已不再是IT部門的議題,而是全企業的文化轉向。
是次香港課堂的參與者來自金融、藝術、房託、健康管理等界別,背景不盡相同,卻有一個共通點——他們願意放下身段,坐下來聽,從零開始理解技術邏輯與社會影響。他們不是為了成為工程師,而是希望成為更清醒的領導者。

課堂結束後,不少人仍留在現場交流。他們問的,不是「點樣追得快」,而是「點樣行得穩」。學AI,不只是為了提升效率,更是為了與世界保持通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