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傳說︳6分鐘掟2000萬 再變1000億回報 解構科技狂人孫正義的「瘋狂」投資哲學
孫正義(Masayoshi Son)——軟銀集團(SoftBank Group)的創辦人兼CEO。他的一生,就是一部由「不可能」的豪賭串連而成的史詩。他曾因互聯網泡沫爆破,在一天內蒸發掉99%的身家;他也曾只用6分鐘的會面,就投下了改變中國互聯網格局的世紀賭注。他成立的「願景基金」(Vision Fund),用前所未見的千億美元資本,如洪水般湧入全球的科技初創,既催生了獨角獸,也製造了巨大的泡沫。他究竟是洞見未來的先知,還是一個魯莽的賭徒?今天,我們就來深入這位科技狂人的內心世界。
「局外人」的野望——從豬欄邊長大的少年
孫正義的傳奇,始於一個極度邊緣的起點。他是在日韓裔,在日本被視為「三等公民」,童年甚至在豬欄和非法釀酒廠旁邊度過。這種「局外人」的身份,反而激發了他極度強烈的、要向世界證明自己的野心。16歲那年,他隻身遠赴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求學,主修經濟學。在讀書期間,他已經展現出驚人的商業觸覺:他發明了一部多國語言翻譯機,並將其專利以100萬美元的價格賣給了聲寶(Sharp),賺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學成歸國後,他創立了軟銀,最初只是一間電腦軟體分銷商。但他內心燃燒的,是一個遠比賣軟體宏大萬倍的夢想——建立一個能夠持續300年的科技帝國。當年他表示「我想建立一間能夠持續增長至少300年的公司。」

6分鐘的賭注
2000年,孫正義來到中國尋找投資機會。在北京,他見到了一個當時名不見經傳、四處籌錢碰壁的英語老師——馬雲。據孫正義本人回憶,馬雲沒有談任何商業模式或盈利預測,只談論了自己對幫助中小企的願景和熱情。孫正義被深深打動,僅僅過了6分鐘,他就打斷馬雲,決定要投資阿里巴巴。他原想投資4000萬美元,但被馬雲以「太多了」為由拒絕,最終拍板投資2000萬美元。這一筆投資,後來被譽為人類投資史上最偉大的一筆交易。這是他對自己投資風格最直接的概括——不做小事,只玩大的。直言「我的風格,就是擁有巨大的願景和巨大的承諾。」
這6分鐘的決定,不僅為軟銀帶來了超過千億美元的驚人回報,更奠定了孫正義在科技投資領域無可撼動的「教父」地位。它也完美詮釋了他的投資哲學:不投數字,只投「人」和「願景」。關於遇見馬雲:「我能感覺到…我們倆都有點瘋狂。」

千億「願景基金」
在阿里巴巴的巨大成功後,孫正義的野心也膨脹到極致。他認為,一場由AI和物聯網引領的「資訊革命」即將來臨,而他要做的,就是找出每個賽道的「Number One」,然後用海量的資金,幫助他們迅速壟斷市場,消滅所有競爭對手。2017年,一個史無前例的巨型基金——規模高達1000億美元的「願景基金一期」誕生了。孫正義的投資手法極為粗暴:他看中一家公司後,往往會開出一個遠超創辦人預期的巨額支票,條件只有一個——拿錢,然後不惜一切代價去擴張。這種「資本海嘯」的打法,徹底改變了矽谷的遊戲規則,但也為日後的災難埋下了伏筆。他清楚知道自己的決策在常人眼中有多麼離經叛道,但他毫不在乎,甚至以此為傲。「大多數時候,當我做出重大舉動時,人們都說我瘋了。」
WeWork的滑鐵盧
願景基金最慘烈的失敗,來自於共享辦公室巨頭WeWork。孫正義對其創辦人亞當·諾伊曼(Adam Neumann)極度欣賞,認為他有改變世界的魅力。軟銀前後向WeWork豪擲超過180億美元,將其估值推高至470億美元的瘋狂水平。然而,當WeWork申請上市時,其誇張的燒錢速度和混亂的管理問題被徹底暴露,估值一瀉千里,最終上市失敗,成為全球的商業笑話。這次失敗,讓軟銀錄得史上最嚴重的季度虧損,孫正義本人也不得不公開鞠躬道歉,承認自己「判斷失誤」。據《金融時報》報導,他在內部這樣形容WeWork的失控「我們創造了一隻怪物。」
WeWork的崩盤,讓市場開始質疑孫正義的「願景」:他究竟是在投資未來,還是在用錢製造一個又一個脫離現實的泡沫?
我們需要一個「孫正義」嗎?
孫正義的傳說,至今仍在繼續。他依然活躍在投資第一線,堅信AI的奇點即將來臨。他的一生,是天使與魔鬼的結合體——他有著洞見未來的非凡眼光,卻也常因過度的自信而陷入險境。對於創科發展一直備受關注的香港而言,孫正義的故事提供了一個極具爭議性的鏡像。香港的投資文化普遍偏向穩健、務實,我們擁有成熟的金融體系,卻似乎缺少一位願意為一個「瘋狂想法」押上重注的本土資本巨頭。我們不需要複製孫正義的魯莽,但他那種**「敢於為未來下注」的膽識,以及「用資本去創造市場,而非跟隨市場」**的魄力,或許正是這個城市在追趕全球科技浪潮時,最值得深思的一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