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物皆可RWA?
第一,發行RWA合規成本極高
香港監理部門對於Web3.0領域的計畫實行「相同風險、相同監管」的原則,全球其他國家和地區也是類似的策略。正是這個原因導致首先問世的合規RWA集中在貨幣基金、國債等領域。因為這些底層資產本身就是風險極低的標準化產品,他們本來就可以對公眾發售,所以本著「相同風險、相同監管」的原則,這類項目率先在全球落地,比如貝萊德BUIDL貨幣基金、瑞銀數字債券、香港RWA綠色債券、華夏港元數字貨幣基金等等都是如此。
可是,RWA的底層資產一旦突破這些低風險的標準化金融產品,其合規成本就會指數級上升。Robinhood把美股、ETF這些標準化資產拿到歐洲進行代幣化瞬間就引起監理機關的重視,原因也在於此。
另一方面,許多香港RWA計畫的資產是在中國內地,這還會涉及到敏感資料出境、資金跨境等額外監管成本。這就是為什麼沙盒內的項目主要是和電力相關的資產,因為只有這類資產可以上傳即時數據到區塊鏈上(內地的聯盟鏈),以此提高資產可信度、降低合規成本。如果拿非標資產(古董、字畫、藝術品、普通房產等)進行代幣化會觸發更高的合規成本,可以說完全沒有經濟效益,而且流動性堪憂。
第二,合格投資者比散戶更理性
目前香港沙盒計畫中的RWA項目僅限合格投資者參與,現階段主要是機構。機構對於任何要投資的RWA項目,都必須清楚的調查底層資產的獲利能力,所以不太容易出現非理性炒作。
2023年媒體傳的沸沸揚揚的香港第一個房地產代幣融資計畫就是最好的例子。代幣發起方太極資本想融資1億港幣收購太子道139號的5個舖位。因為目標客戶必須是合格投資者,所以大家可以輕易的計算出這5個舖位的市場價(實際成交價5000多萬港幣)和回報率,面對這麼高的溢價合格投資者是不會冒險的,所以該項目最後不了了之。如果太極資本的代幣發行面向的是散戶投資者,結果可能會是另一個故事:代幣價格腰斬,對香港第一個實體資產上鍊項目形成不良的示範效應。從這一點來看,政府現階段僅限合格投資者進入是非常正確的。
目前的RWA熱潮似乎有一種想要脫離傳統金融「桎梏」的革命味道,我們認為不能忽視傳統金融的價值。至少在現階段,區塊鏈技術應該是傳統金融的補充而不是顛覆。
第三,擁抱優質金融資產,擁抱未來
德林對於RWA計畫的未來是高度樂觀的,原因有二。首先,區塊鏈技術的可信度已經得到了市場充分的驗證,他確實可以帶來去中心化的信用,這是顛覆式創新無疑。其次,優質公司的定價權目前集中在機構等少數投資人手中,一般人買不到Open AI、SpaceX等未上市優質公司的股權,甚至美國國債也只能透過二手的方式才能買到。我們認為這才是區塊鏈技術最該發揮作用的地方,大家不能因為區塊鏈技術的出現而否定傳統金融市場的有效性。
我們期待的未來應該是,透過區塊鏈技術去中心化的方式,讓優質資產代幣化,降低交易成本,進入尋常百姓家。這場「革命」的最終目的是讓傳統金融機構不再壟斷優質資產的定價權,我們認為這也應該是香港Web3.0努力的方向。
文:陳寧迪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