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泡瑪特

香港IP股質素參差 泡泡瑪特難有對手|封面故事

商業

廣告

香港人從來都不乏創意,由陪伴幾代人成長的老夫子,到充滿港式哲學的小豬「麥嘜」,再到近年因抵死啜核風格而紅的「大麻成」,然而這些耳熟能詳的港產IP(知識產權),大多停留在小眾圈層,鮮有衝出國際,能上市的更是寥寥可數,令大家有一種錯覺,以為本地創作等於賺不了錢。直至泡泡瑪特的出現,才喚起港人對IP產業的注意。

成立於2010年的泡泡瑪特(POP MART), 由北京一家生活雜貨店起家,到今天成為恒指「藍籌股」。截至週一(8月25日),其市值近乎4,500億港元,遠超名牌Gucci母企Kering的281.4億歐元(約2,555億港元)。集團更首次入選美國《時代》週刊的2025年「全球100家最具影響力企業」。

泡泡瑪特的成功,背後是有一套精密、高效的IP商業模式。首先,它的定位並非單純的玩具生產商,而是IP孵化平台。 集團透過發掘全球各地有潛力的潮流藝術家,並與其深度綁定,打造出一個強大的IP矩陣,頂級IP如Molly、Labubu、HACIPUPU、Crybaby和DIMOO,各自擁有不同圈層的「粉絲」,構成了公司穩固的護城河。

目前泡泡瑪特擁有超過20個IP,其2025年度中期業績指出,有13個收入逾億元人民幣。

盲盒及限定版 引爆熱潮

其次,盲盒銷售模式是引爆市場熱潮的催化劑。這種玩法巧妙地利用了消費者的獵奇心理和賭徒心態,將購買過程變成一場充滿未知與驚喜的遊戲。為了集齊整個系列或抽中概率極低的「隱藏款」,消費者會不斷重複購買,極大地提升了產品的回購率和用戶黏性。

泡泡瑪特還不斷推出節日限定、城市限定、聯名限定等產品,人為製造稀缺性,進一步刺激消費者的收藏慾望,維持市場熱度,成功將一個個靜態的角色,轉化為源源不絕的現金流。

泡泡瑪特銷售網絡已覆蓋全球18個國家或地區。截至6月底止,線下除有571家實體門店外,還有靈活部署在商場、地鐵站的「機器人商店」,數目多達2,597部,精準捕捉衝動消費。

線上的官網更覆蓋多達37個國家,而在內地主戰場,集團於「6•18」黃金檔期,於天貓、抖音、京東等電商平台,銷售排名更位列第一位。 泡泡瑪特的野心顯然不只於「賣玩具」。集團正積極推動業務的多元化,劍指成為一個如迪士尼般的綜合性文化娛樂集團。

包括2023年9月在北京開設「泡泡瑪特城市樂園」的主題樂園,開闢了門票、餐飲和限定周邊等全新收入來源。 另外,今年上半年在北京及上海,也分別開設「popop」飾品店。旗下IP亦獲邀出席不同的活動,包括電視節目、展覽等,並推出動畫短片等,實行全方位吸金。

在2025中期業績也體現了泡泡瑪特經營策略的成功,上半年收入同比增204%至138.8億元人民幣,其中內地收入佔六成、亞太地區20.6%;美洲分額則由去年同期的4%,急增至16.3%,可見海外市場增長幫助甚大。

集團上半年毛利率由64%擴展至70.3%,列賬盈利更是大增397%至45.74億元人民幣,足證泡泡瑪特的吸金能力。

名創優品擬分拆IP業務

另一家時常與泡泡瑪特相提並論的是名創優品(09896)。名創優品並非單純IP股,它其實是零售商,銷售家居、個人護理、文具、香水等產品,模式類似日本的無印良品,去年更購入內地永輝超市股權,成為最大股東。

集團於2020年開始在內地營運TOP TOY品牌,主打潮流玩具,此部分業務雖然較像泡泡瑪特,然而其運作模式也有不同。 雖然名創優品有不少家傳戶曉的IP產品,包括人氣不下於Labubu的Chiikawa,還有迪士尼、 Pokémon、Sanrio等,但這些都非原創IP,而是聯乘性質。而名創優品的網站也是以「全球IP聯名集合店」作為招徠。

其營運模式是與這些外部IP合作推出各式各樣的生活家居及個人用品,但由於名創優品銷售網絡廣,截至6月底止,名創優品及TOP TOY門店數量分別達到7,612家及293家,在大規模採購和高效供應鏈的優勢下,實行以量取勝。

惟始終零售的盈利增長潛力不及原創IP,名創優品的2025年中期業績也相對遜色,收入按年上升21.1%至93.9億元人民幣、毛利率由43.7%輕微提升至44.3%;惟純利倒退22%,至9.1億元人民幣。這亦是為何名創優品股價,長期落後於泡泡瑪特的原因之一。

然而,名創優品擬計劃趁泡泡瑪特帶起的潮玩熱潮下,將TOP TOY業務分拆上市,有傳集團已安排投行進行在港上市的事宜。 事實上,TOP TOY第二季度的收入增長速度達87%,確實比名創優品高,若然分拆成事,將可令估值進一步提升,對股價有利。

布魯可業績不對辦

港股還有一位IP新貴,就是擁有鹹蛋超人IP的布魯可(00325)。集團不但與外部IP合作,還有原創IP,食正泡泡瑪特熱潮。 布魯可於今年1月在港上市,公開招股(IPO)價為60.35港元,首日掛牌便升至85元收市,6月9日最高曾見198元,較招股價高出逾兩倍;惟週二(26日)股價已回落至111.1元。

股價下跌其中一個原因,是布魯可上市後的首份業績不對辦。 雖然業績由虧轉盈,由去年同期虧損2.58億元人民幣,轉為中期盈利2.97億元,但期內收入僅上升27.9%,至13.38億元人民幣;毛利率更是由52.9%,收縮至48.4%。

箇中原因是布魯可的低價策略造成,其於今年上半年推出的「星辰版」系列玩具,零售價僅9.9元人民幣,但貢獻了銷量絕大部分增長。這份業績看到,布魯可的業務難與泡泡瑪特相提並論,之前股價似有升過籠之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