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因 資料圖片

淺評迷因經濟故事

基金觀點

廣告

現實經濟情況常常會偏離宏觀基本面,尤其近年受到社交媒體上流傳的各種「迷因故事」左右。這些故事可能受到政治偏見、市場操控以及假消息影響,大部分內容缺乏真實根據,卻偶然會影響到政策決策甚至國際關係。

例如,美國總統特朗普公開要求科技巨頭的CEO辭職、威脅對內地半導體出口徵收出口稅(即使已有進口關稅),並批評大型投資銀行的經濟預測——這些非比尋常的行為佔據輿論,令傳統的經濟分析變得更加困難,也難以準確判斷市場走向和經濟狀況。
不過,特朗普政府善於說好故事:他強調政府積極做交易,數十億美元的關稅收入流入財政庫房;其團隊聲稱沒有證據顯示關稅導致通脹上升,通脹率低於拜登政府期間的平均水平——儘管7月核心通脹率由2.9%升至3.1%,而且個別消費品價格明顯上漲;勞動市場依然強勁;「專家」所言的經濟災難沒有發生;企業盈利以雙位數速度增長,股市當下創新高。

債市相對股市穩定

不過,通常僅懂得複雜經濟滯後效應的人,才會預言最壞的情況還未到來。那些侵佔私人部門收入、干擾聯邦機構獨立性的政策令人憂慮。當企業領導層因為政治壓力做出非理想的決策,最終可能對宏觀經濟和市場產生負面影響。
信任依然是金融市場和經濟政策正常運作的核心要素之一。當政策扭曲收入分配或削弱制度獨立性時,市場信心就可能受到侵蝕。
當信心流失,風險溢價通常會上升,投資者亦會要求更高的預期回報。
與股票市場相比,債券市場較為穩定。儘管市場對通脹、美國聯邦儲備局政策以及長期財政可持續性存在擔憂,美國國債收益率仍呈現溫和波動。

目前約有25%的美國國債由外國機構持有,反映出結構性的貿易逆差及外國儲備支持國際流動性的需求。筆者公司現時未有看到明顯證據顯示外國投資者大規模拋售美國國債,10年期國債收益率徘徊在4.25厘左右,反映需求依然旺盛。
儘管目前國債負擔仍在可控範圍內,但對長期債務可持續性的擔憂仍然存在。利息支出目前約佔美國聯邦支出的14%,如果利率進一步上升,將對財政造成一定壓力。歷史經驗顯示,低利率讓政府有較大的財政彈性,能藉由增加借貸來應對經濟震盪;反觀利率上升時,債務服務成本也會增加,限制未來的財政政策空間。

在任何社會中,儲蓄的分配都不是平均的。能力、機會、教育和運氣都會導致收入差距。較高收入者傾向存款較多,負債較少。
政府則透過發行公共債券向較低收入者補助福利、醫療和教育支出,以提供基本保障。富人可以購買這些債券,並從利息收入中受益。
這套社會民主與資本主義相結合的金融體系,自上世紀中以來,已表現出很強的韌性。因此,無論目前的迷因走向如何,讀者應該對這個債券體系保持信心。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

撰文:安盛投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