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 比鐵路更快革命
時至今日,人們常常會拿人工智能(AI)和鐵路相比。不過若果真要比較,AI的影響可能更深更廣。因為鐵路花了幾十年才重塑了現代經濟的面貌,而AI的發展可能只需幾年時間就能顛覆全球格局,速度要快得多。
有分析師估計,未來與AI有關的全球資本支出,可能要比現時增加三至四倍,才能追得上當年鐵路熱潮對經濟的貢獻。
新世代基礎建設狂潮
單是在2025年,美國四大科技企業就打算投資約3,210億美元在AI基建和相關項目上。
此金額差不多等於德國五年政府總支出的一半,而且還未計入其他晶片廠、雲端供應商和AI新創公司的投入。其中一家科技巨企甚至將其年度AI投資大增100億美元至850億美元,理由是全球對運算能力的需求,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峰。
這些資金不僅流向雲端平台與晶片製造商,亦涵蓋數據中心建設、能源供應及冷卻技術等範疇,形成一個涵蓋硬件與基礎設施的完整生態系統。所以說,這已經不是單純的科技新聞,而是一個經濟轉型的故事。
在政府的推動下,美國在AI發展方面似乎比其他地區走得更快。早前的《贏得AI競賽:美國AI行動計劃》峰會上,特朗普公布美國將建立AI完整供應鏈大計,並提出加快審批流程、推動核能與再生能源發展,以免基礎設施出現瓶頸。
雖然計劃內容或有誇張之處,但大方向已十分明確——美國正以驚人速度建構AI時代。
與此同時,美國有電動車巨頭亦和南韓的電子大廠簽下一項總值165億美元的多年期合約,將高階人工智能晶片應用於機械人與車載系統,此舉不僅鞏固技術領先地位,亦為整個產業鏈注入長遠動力。
對投資者來說,人工智能所帶來的機遇可謂百年一遇。資金不止流向大名鼎鼎的科技巨頭,而是滲透至整個供應鏈,包括晶片廠、數據中心、電力公司,甚至提供冷卻技術的公用事業公司。AI的浪潮亦不會止步於科技業,新的行業和商業模式將會隨之冒起。
回顧鐵路時代的投資熱潮,當時的資本支出往往先於市場轉型,為早期佈局者帶來可觀回報。
今日的人工智能發展亦然,這不只是科技革新,更是一場跨世代的產業重構。誰能在這場變革之中先行一步,便有望享受到類似19世紀鐵路熱潮,或上世紀90年代互聯網爆發時的豐厚回報。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