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拜 資料圖片

杜拜房地產成全球焦點 東亞資金中港買家最積極

投資

廣告

杜拜房地產市場近年成為全球焦點,尤其吸引了來自東亞的高資產投資者,其中又以香港買家的熱情最為突出。Knight Frank中東及北非區合夥人兼研究部主管Faisal Durrani在接受訪問時提到,來自英國、沙特阿拉伯、印度與東亞的400位高資產人士中,香港買家的熱情尤為突出。

根據Knight Frank最新的《Destination Dubai》調查,來自英國、沙特、印度與東亞地區(包括中國、新加坡與香港)的400位高資產人士,計劃在杜拜房地產投入高達103億美元,反映了杜拜城市規劃與政策的吸引力。
杜拜目前正處於第三個住宅市場週期,始於2020年11月,已連續近五年價格上漲。Durrani指出,這一輪樓價上升,與阿聯酋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的表現息息相關。
他指出,「阿聯酋也是全球疫苗接種率最高的國家。回想五年前,杜拜是全球第一個重新開放邊境的大城市。在疫情期間向國際旅客開放,當時許多人前往杜拜,因為其他地方都去不了,也親身體驗到政府如何防疫,生活一切如常。」

這種「先行一步」的舉措,帶來了持續至今的信心效應,讓杜拜成為投資熱點。

杜拜 (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黃金簽證與投資掛鈎

同時,阿聯酋政府亦積極推動政策,包括黃金簽證等長期居留計劃,其中房地產投資是取得黃金簽證的主要途徑之一,使投資與居留身份緊密相連。
與2008至2009年金融危機時相比,杜拜樓市結構已發生明顯變化。當年約25%至30%的房產在一年內被轉售;而如今比例僅為4%至5%。
Durrani指出:「這次買家的類型很不一樣,我們看到真正有意自住的買家出現,數據也證明了這一點。」
在調查中,55%的高淨值人士表示,買樓主要為自用,包括度假屋或退休住所。
根據《Destination Dubai》調查,雖然僅有17%的東亞高淨值人士表示,有意在2025年購買阿聯酋房地產,但香港買家的投資意願最強,有22%。

「在香港的投資人,他們在杜拜買樓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當作第二個家或度假用;另一個原因是希望房產能增值,或分散全球房產投資。」Durrani說
以100萬美元為例,在杜拜核心地段可購得約950平方呎的物業,而在香港僅能買下237平方呎。
Durrani強調:「在杜拜,面積幾乎是香港的五倍,因此為何大家覺得這裡更划算,也就不難理解了。」
截至2025年第二季,杜拜豪宅平均價格為每平方呎3,850迪拉姆(約8,176港元),仍遠低於香港等地。

港人首選摩天大樓

值得注意的是,香港投資者的購房偏好與其他市場存在差異。「有75%的香港高資產人士傾向選擇公寓而非別墅,這跟其他地方的人很不一樣。」Durrani解釋。

他補充說,這與香港人習慣高密度城市生活有關,因此杜拜市中心的摩天大樓成為首選。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趨勢是品牌住宅。「香港高資產人士中,有九成想在杜拜買品牌住宅,這是所有投資者中最高比例。」
除了傳統豪宅外,品牌住宅在杜拜掀起新一輪熱潮。全市已有近39,000戶品牌住宅,另有8,000戶在建,規模全球第一位。
這類住宅往往與寶格麗、四季酒店、文華東方等國際奢侈品牌掛鈎,雖然價格溢價可達一倍以上,但由於提供一站式物管與出租服務,對於不常居住的香港買家而言,仍具吸引力。
杜拜未來五年,將新增約35.2萬套住宅,其中僅20%為別墅,然而,市場需求卻集中在別墅與可立即入住的房產。

「全球有77%的人想在杜拜買房,而且希望能馬上入住。他們不想買還沒蓋好的房子。」
Durrani認為,開發商應該考慮小規模、高專屬感的社區項目,以迎合高資產客戶需求。

人口增幅創新高

杜拜人口正快速增長,增幅創下近六年新高,總人口已超過380萬人,「人口增長速度正在加快,也吸引了不少開發商,想要搶攻這波需求。」Durrani指。
同時,政府雄心勃勃的「D33經濟計劃」,亦成為投資信心來源。
「D33」(Dubai Economic Agenda)是杜拜於2023年公布的一項宏大10年經濟發展藍圖,目標在2033年前將杜拜經濟規模翻倍,定位成為全球前三位的經商、投資與生活城市。

為配合這一願景,阿聯酋正投入350億美元擴建阿勒馬克圖姆國際機場,完工後將成為全球最大機場,可容納超過2.6億人次,並同步推進地鐵與基礎設施建設。
但他同時提醒存在風險。「對我們來說,最大風險是全球經濟放緩或是衰退;另外還有油價波動,如果人口增長停滯,未達到政府目標,結果房子就會蓋太多,這樣房價增長自然會變慢。」
Durrani直言,杜拜的戰略目標是挑戰香港的地位:「D33經濟計劃其中一個目標,是把杜拜打造為全球第四大金融中心,全球排名僅次於紐約、倫敦和新加坡,甚至要超越香港。」
隨著中港資金持續湧入,杜拜不單成為香港富豪的「第二個家」,更有可能在未來十年內,逐步成為香港的競爭對手。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

撰文:經一編輯部圖片來源: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