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 資料圖片

AI新焦點 甲骨文能否保強勢

美股

廣告

甲骨文(Oracle,美股代號:ORCL)近期成為市場焦點,即使市值未及萬億美元門檻,但風頭已蓋過「科技七雄」(Mag 7)。有市場人士以全球第二大軟件商、僅次於微軟(Microsoft,美股代號:MSFT),來表達甲骨文的市場位置。但似乎有點忽略其過去連番轉型,背後的高執行力能及靈活性。掌舵人耄耋之年,仍清楚透徹看清人工智能(AI)大局,登上全球首富,並非偶然。

甲骨文始創人埃利森(Larry Ellison)已屆80歲之齡,在投資以至科網界依然是強人。美國雄心打造的「星際之門」人工智能項目,甲骨文是主力打造者。
他在科網界亦是不少猛人的導師,已故蘋果公司(Apple,美股代號:AAPL)話事人喬布斯(Steve Jobs)與埃利森相識逾30年。當年喬布斯被蘋果董事會踢出局,埃利森提出幫他收購蘋果,奪回控制權,當時的蘋果市值不過百億美元;但喬布斯選擇用行動,令蘋果董事會讓他重掌公司。

季績營收表面平平

埃利森與Tesla(美股代號:TSLA)話事人馬斯克(Elon Musk)亦私交甚篤,協助其收購Twitter。

兩位後輩,埃利森的教示是,沒法實踐、規模化並推出市場的構思,一切都是虛無。看今日蘋果和Tesla的成就,兩人明顯都領略到教示。
就營收而言,甲骨文最新季度業績表現不算搶眼。截至8月底止第一季度收入149.26億美元,按年上升12.2%,略低過市場預期。
以雲端業務收入貢獻最多,有71.86億美元,增長27.8%;其中基礎設施即服務(IaaS)佔33億美元,大增55%,增速是超過一年來最高;軟件即服務(SaaS)收入38億美元,增加11%。
地區劃分的話,美洲仍然是主場,佔收入96.62億美元,增長15.4%,主要受惠企業在人工智能範疇投放增加,帶動整體雲端業務維持高增長。

至於歐洲、中東及非洲(EMEA)和亞太市場表現平平,收入分別增加7.8%及4.5%,至34.81億及17.83億美元。
經營溢利42.77億美元,上升7%;經營溢利率收窄1個百分點,至29%。純利29.27億美元,與去年度同期29.29億美元基本持平。每股攤薄盈利1.01美元,跌幅1.9%。
撇除非經常性因素,經調整經營溢利62.36億美元,上升9%;經營溢利率收窄1個百分點,至42%。經調整純利42.83億美元,增長8%。
經調整每股攤薄盈利1.47美元,增幅6%,而市場預測為1.46美元。

RPO近半萬億 長做長有

季績的亮點所在是剩餘履約價值(RPO),按年大升359%,至4,550億美元,數字之高不單止令投資界震驚,更是爭相掃貨的誘因。
所謂RPO,是雲端企業的營運重要指標,簡單說,便是客戶已落單而公司未提供的服務合約總值,可直接反映未來收入表現。
管理層坦言,季度內與三個大客戶簽訂四份大合約,每份價值數十億美元計,顯示出市場對公司的雲端基礎設備需求極奇殷切;並透露未來幾個月,新訂單陸續有來,RPO突破5,000億美元無難度,而未來幾個月將會大幅向上修訂業務展望預測。
暫時估算,本年度雲端業務基礎設施即服務收入按年增長77%至180億美元,接下來四年度,分別達320億、730億、1,140億及1,440億美元。

話事人埃利森再補充,10月舉行的發布會,
將會推出新的雲端基礎設施即服務Oracle AI Database,可應用於谷歌(Google)母公司Alphabet(美股代號:GOOGL)旗下Gemini、
OpenAI的ChatGPT,以至xAI的Grok等大語言模型,令人工智能對大部分企業而言,不再遙不可及,充分應用它的好處,解鎖數據能帶來的潛在價值。
要做大生意,增加投入在所難免。
截至首季度止,過去12個月經營現金流有215.34億美元,較去年度同期增加24.08億美元,現金流保持穩健。

配合業務增長 未來投入龐大

但人工智能設備投入大增,資本開支大幅增加近兩倍半,至274.14億美元。令自由現金流錄得58.8億美元流出,而去年同期有自由現金流入112.71億美元。

與過去12個月純利124.41億美元比較,經營現金流對純利比例高達1.7倍;自由現金流對純利比例則錄得負47%。
不過,財務整體仍然充裕,應付未來資本開支增加綽綽有餘;截至8月底止,持現金及現金等值104.45億美元,按年減少1.6%。
就RPO勁升及人工智能大趨勢,甲骨文未來幾年業績不用擔心。
要考慮是股價於業績發布當日彈升逾三成,估值已反映得未來增長七七八八,一眾大行追價上調目標價意義不大(部分大行目標價見圖表)。能否如輝達(Nvidia,美股代號:NVDA)過去幾年,牽動投資市場不斷向上重估價值才是關鍵。

甲骨文 (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

撰文:經一編輯部圖片來源: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