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飽和 蘋果iPhone 17贏甚麼|封面故事
從價格策略到產品差異化,再到未來折疊機的布局,蘋果正試圖在市場飽和的大環境中突圍而出。
三星(Samsung)、小米集團(01810)、華為等品牌持續挑戰摺疊屏、影像旗艦和定價策略上推陳出新,一步步蠶食蘋果的市佔率。據市調機構Counter Research調查指,今年上半年蘋果以62%的市佔率穩居高階市場霸主,年增3%,但較去年同期小幅下滑。
三星以20%居次,華為憑藉中國市場回歸拿下8%,而Google憑Pixel 9系列熱銷,五年來首次重返前五位。
雖然整體手機市場有停滯不前之感,但高階市場逆勢而上。據上述調查報告顯示,2025年上半年全球高階智能型手機(售價600美元以上)銷量年增8%,創下歷史新高。
高階機種如今已經貢獻超過全球智能型手機總收入的六成,顯示消費者願意為更佳體驗支付溢價。
首週需求勝前代
在市場轉變下,iPhone 17的表現成為關鍵指標。被稱為「地表最強蘋果分析師」的天風國際證券分析師郭明錤在社交平台X發貼表示,iPhone 17首個週末預購需求「好於去年的iPhone 16」。
摩根大通(JP Morgan)的報告亦得出相同看法,在追蹤美國、中國、德國及英國等主要市場的交貨週期後,發現iPhone 17的交付時間普遍提前。
美國市場方面,基本款iPhone 17與全新Air機型的交貨期分別為四天和七天;而Pro與Pro Max則為4天和21天。相比去年iPhone 16系列的「零等待」,今年的數據顯示需求顯著上升。
分析認為,這一趨勢說明基本款和Air機型需求超出預期,但並不代表高階需求疲弱。相反,Pro與Pro Max的等待期仍維持在三週以上,顯示蘋果高階市場基礎依舊穩固。
價格溫和令市場大跌眼鏡
外界原本預期,受美國關稅政策與通脹影響,iPhone 17價格亦應會大幅上漲,然而蘋果反之而行。入門款iPhone 17售價799美元,僅比2017年同級機貴100美元;iPhone 17 Pro起價1,099美元,也只比iPhone X高出100美元。
頂級規格的iPhone 17 Pro Max則新增2TB版本,售價高達1,999美元,首次逼近2,000美元大關。為降低漲價衝擊,蘋果同時將Pro系列的基本儲存容量翻倍至256GB。
彭博科技記者古爾曼(Mark Gurman)評論稱:「蘋果的定價策略。精準平衡了成本壓力與消費者接受度。」
今年產品線的兩大焦點,分別是全新推出的iPhone 17 Air與2TB的Pro Max。iPhone 17 Air主打輕薄設計,取代16 Plus,瞄準追求便攜與美學的年輕用戶;iPhone 17 Pro Max 2TB則鎖定專業創作者與高端用戶,定價高達1,999美元,挑戰市場極限的同時,亦表明蘋果對高端需求的信心。蘋果利用「一輕一重」的產品差異化策略,同時捕捉性價比與專業市場,擴大覆蓋範圍。
iPhone 17開放預售後,「iPhone 17搶不到」迅速登上中國微博熱搜。蘋果官方商城、京東與天貓平台均出現塞車或排隊提示。
小米總裁稱iPhone「變動最大一年」
京東在開賣僅一分鐘內即全系列「無貨」;天貓則在兩分鐘內售罄。雖然平台持續補貨,但首批「9月19日24點前」的交貨承諾,已經難以實現。
同時,拼多多延續「破發快、降幅大」的策略,迅速在「百億補貼」專區上架iPhone 17系列,減價近人民幣1,000元,成為中國市場折扣幅度最大的首發通路。
對此,小米總裁盧偉冰直言,今年是iPhone「變動最大的一年」,標準版「牙膏擠爆」,Air「非常驚艷」;Pro「雖然具爭議但辨識度提升」。
所謂「擠牙膏」說法,源於網民對部分科技公司僅小幅升級的批評,長年套用於iPhone標準版更新。舉例來說,高刷新螢幕在Android陣營已普及多年,iPhone標準版直到iPhone 17才全面使用。這種「慢速下放」策略雖引發爭議,但同時反映蘋果嚴格掌控產品節奏的策略。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