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息 資料圖片

減息週期來臨 富達國際彭添裕:看好亞太區債券

投資

廣告

對於固定收益投資者而言,利率走勢、利差變化以及貨幣波動,無一不牽動資金流向。隨著美國正式進入減息週期,如何重新配置資產成為不少投資者的問題。富達國際基金經理彭添裕在專訪中指出,亞洲債市在這一波宏觀環境下展現出獨特的吸引力,既能提供穩定回報,也在風險管理上有其優勢。

「如果我們考慮美國的減息週期,無論對全球或亞洲固收市場,都是有比較強的影響。」彭添裕指出。
他解釋,減息的影響可以從三方面來看:第一是利率。他說,如果買美元債,當利率下降時,債券價格通常會上升,對投資者有利。
第二是利差。彭添裕稱,減息令利差收窄,這會成為另一個回報來源。不過,目前某些市場的利差已經很窄,反映了部分減息預期,尤其是在美國市場,所以投資要更謹慎。
第三是貨幣。買外幣債券會有匯率風險。彭添裕指出,歷史上,如果減息後新興市場經濟跑贏美國,那麼新興市場的貨幣就可能「跑贏」美元和港元,幫助投資者賺更多。

他補充:「為甚麼現在看好亞洲固收?過去18至24個月,很多投資者喜歡先放定期存款;但自從去年聯儲局開始減息後,我們見到港元和美元的定期息口都明顯下降。」

高收益存續期較短

他提到,未來美元定期利率可能會跌到3厘以下,港元甚至低於2厘。相比過去,這樣的回報已經不算吸引。
他稱:「這也是我們看好亞太區債券的主要原因之一,因為它們能提供比定期存款更高、更穩定的息口,總回報也更具吸引力。」
彭添裕指出,亞洲債券在投資組合中的分散效果不容忽視。「雖然都是債券,但亞太區債券與美國國債或歐元區國債的相關性並不高,10年來約只有0.6。」

他解釋,相關性數值愈低,代表資產之間的走勢愈不一致,能有效分散風險。「在現時環境下,很多投資者已經持有不少長期資產,例如美國國債,甚至一些科技股,而這些資產本質上都是長期標的。相較之下,亞太債券能帶來不同的收益來源,降低整體投資組合的波動。」
至於投資級與高收益債的取向,他指出,高收益債的平均存續期約2.4至2.5年,屬於偏短期,但如果計算最差情況下的收益率(Yield to Worst),仍然能達到8至9厘。
這意味著,只要投資者願意持有兩三年,就能較大程度鎖定這個水平的回報。
他補充說:「投資級債的存續期較長,約五至五年半,但收益率介乎4厘至5厘。與其他資產類別相比,屬於中等水平。由於存續期比高收益債長,它在減息環境中,仍有賺取總回報的空間,同時波動性明顯低於高收益債。」

彭添裕強調,高收益債更適合追求鎖定短期高回報的投資者;投資級債則適合偏好穩定、能承受較長持有期的配置。合理搭配,能同時兼顧收益與風險管理。

日本在加息週期中找機會

雖然日本央行正逐步退出超寬鬆政策,市場進入加息週期,但彭添裕認為,當地仍存在不少投資機會。
他指出,一些金融機構發行的企業債或投資級債券,目前利差水平仍具吸引力,投資者有機會從中獲取額外回報。
在亞洲各地央行之中,韓國仍保留一定減息空間。彭添裕認為,中短期的韓國國債在當前環境下特別值得關注,因為一旦減息實現,這類債券有望帶來不錯的回報。
中國房地產板塊曾一度壟斷亞洲高收益債市場,但如今局面大幅改變。

彭添裕指出,房企在亞洲高收益債中的佔比,已由高峰時的三分之一縮減至約6%。新能源與基建等更具現金流保障的行業,正在逐步取代房地產成為市場主角。
他同時看好「點心債」市場,即以離岸人民幣計價的債券。由於利率與利差往往較在岸市場更高,若投資者需要持有人民幣資產,配置點心債能帶來更穩定和更高的收益。
對香港投資者而言,雖然澳洲債市或許不熟悉,但卻蘊藏價值。彭添裕指出,澳洲主權評級為全球罕見的「AAA」,信貸質素極高。
其國債利率水平與美國相近,但利差往往比美國更寬,這意味著中長期投資者不僅能獲得穩定收入,也可能享受價格上升的收益。

違約風險始終是投資者關心的議題之一。彭添裕認為,與以往相比,亞洲高收益債的風險已顯著下降。過去,中國房企在整個市場中佔據極大比重,導致違約風險集中;但如今,其比重已大幅縮減,整體市場結構更健康。
展望未來,美國債務問題與關稅政策的不確定性,或將推動資金回流亞洲。彭添裕指出,亞洲是美國資產的重要資金來源,一旦資金回流,對本地市場的正面影響將尤為明顯。
在市場波動下,如何控制風險是關鍵。彭添裕指出:「當債券票息足夠高時,投資組合更有可能在波動市況中保持穩定並跑贏大市。」
他解釋,較高的固定收益能抵消市場價格的短期波動,讓投資者更容易在震盪環境中獲得穩定回報。

他亦強調靈活調整倉位的重要性:「在市況不明朗時,我們會選擇先獲利平倉,等待更好的機會再入市。」這種操作有助於在匯率或宏觀政策帶來不確定時,保持投資組合彈性。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

撰文:經一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