競爭今非昔比 當年電動車成功難複製|封面故事
Roadster的勝利很大程度上,是在一條幾乎沒有對手的賽道上贏得的。
回顧2008年Roadster剛推出時,市場上根本對電動車不寄厚望。事實上,Tesla並非第一個推出電動車的車廠,早於上世紀90年代,通用汽車推出名為EV1的電動車項目。可惜至2003年,通用汽車以不具備商業可行性為由,強制回收並銷毀幾乎所有EV1。
Roadster打破電動車壞印象
之後市場的電動車競爭者寥寥可數,而且多數是「慢、小、不實用」的負面印象。當時消費者唯一的環保選擇,反而是像豐田(Toyota,美股代號:TM)Prius那樣務實的油電混合動力車。
在這樣的市場背景下,Tesla Roadster橫空出世,其媲美法拉利、保時捷等傳統跑車的加速性能,還有續航力達320公里的突破性鋰電池技術,顛覆了市場對電動車的印象。
Roadster走高價、小眾路線,並將賺到的利潤,再研發出價格更親民的Model S、Model 3等車型,並逐步走向量產之路,成為電動車界的領頭羊。直至2019年終於扭虧為盈,之後年年賺錢。
Tesla在Master Plan 4也以電動車的成功作為借鏡,帶出未來的發展宏願。然而,當年的成功方程式,如今未必可以輕易複製。事實上,Master Plan 4中的四大發展領域,分別是AI、永續能源、自動駕駛和人形機械人。但這一次,Tesla不再享有先發優勢。
像自動駕駛的賽道上,Google母公司Alphabet(美股代號:GOOGL) 旗下的 Waymo 已深耕十餘年,技術實力雄厚。另外人形機械人領域中,波士頓動力也早已是行業標杆。
至於一眾內地公司,包括比亞迪、百度集團(09888)、宇樹科技等,也有研發自動駕駛及人形機械人,這些公司或能像電動車一樣,推出「價廉物美」的產品,成為Tesla不能忽視的對手。除非Tesla的新技術能遙遙領先對手;否則,在這樣大的競爭環境下,要突圍而出並不容易。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