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 ipo

香港有望重奪IPO全球霸主 醫藥板塊成主力︳封面故事

投資

廣告

2025年,香港資本市場迎來一場久違的IPO狂潮。 沉寂多年的新股市場猶如被注入一劑強心針,從年初開始便火力全開,一眾明星企業紛至沓來。根據Dealogic的統計,2025年上半年香港新股融資額達到141億美元,按年大增695%,遠超全球新股融資額8%的同比增幅。

IPO狂潮不斷,本週迎來的三隻新股集體高開,由紫金礦業(02899)分拆的紫金黃金國際(02259)首日掛牌收報120.6元,較招股價高出68.5%,不計手續費一手賺逾4,901元。

集資規模或登頂

內地貴金屬手錶品牌西普尼(02583)更一度飆升至339%,收市報106元,首日勁升258%(見圖表一);智能座艙解決方案供應商博泰車聯(02889),首日掛牌亦大升53.6%。
根據德勤的統計,截至2025年前三季度,香港的IPO集資額達約1,823億元,德勤預計,憑藉超大型新股的強勢帶動,香港2025年全年IPO集資額,有望高達2,500億至2,800億元,將穩坐全球新股融資額的冠軍寶座。

市場對香港成功重奪全球IPO集資冠軍的信心,主要源於多宗超大型IPO項目。
動力電池巨頭寧德時代(03750)於今年5月成功在港第二上市,集資規模逾350億元,成為近年全球最大規模的新股。
其後,內地礦業龍頭紫金礦業分拆其國際黃金業務——紫金黃金國際上市,是另一宗重磅集資項目。
這類「A+H」分拆上市的新趨勢,是德勤預測香港集資規模登頂的有力佐證。
本年度的超購倍數紀錄屢被刷新,展示了市場資金流動性的極致。
論規模,內地茶飲連鎖「蜜雪冰城」母企蜜雪集團(02097),以5,257倍的超額認購成為本年度的「凍資王」。

而單車製造商大行科工(02543)則以7,557倍的極致超購倍數,創下港股歷史紀錄,成為新的「超購王」。
超大型IPO奠定了香港集資總額的基礎,而醫藥及生物科技板塊強勢崛起,則成為了市場活躍度、資金追捧及高回報的第二大核心動力。
受惠於《上市規則》第18A章的制度紅利,港股的生物科技指數在今年內錄得顯著漲幅,成為本年度港股市場中表現最為出色的板塊之一。

香港 ipo (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醫藥股融資58億美元

據Dealogic的統計,今年上半年醫療健康行業公司再融資交易活躍,推動香港醫療健康板塊股權融資總額達到58億美元,創2021年以來的上半年新高。
論回報,醫藥股依然是核心,截至週一(9月29日),「首日升幅王」由醫藥股摘得,銀諾醫療(02591)以首日收市比招股價高出206%摘得桂冠。中慧生物(02627)、健康160(02656)等也位居前列。
若拉長至累計表現,藥捷安康(02617)位居首位。其上市不足三個月內,股價累計上漲近10倍。
儘管股價瘋狂衝高,但由於缺乏實質業績支撐,其隨後亦出現單日急挫逾五成的極端回調,走勢瘋狂,被市場冠以「妖股」之名。

即使剔除波動較大的藥捷安康,緊隨其後亦見不少醫藥股的蹤影,分別是映恩生物(09606)、
中慧生物(02627)和派格生物醫藥(02565),它們在上市以來累積漲幅分別逾2.7倍、2.6倍和2.4倍,資金集中追逐創新藥概念的趨勢明顯。

3大因素助力

2025年香港IPO市場的爆發,絕非偶然的短期波動,而是宏觀、龍頭示範和「A+H」雙重上市的吸引力「三股力量疊加共振」的結果。
在宏觀層面,美國聯邦儲備局利率政策轉向,或加快減息步伐國際資金的風險偏好明顯提升,資產配置從避險轉向高增長領域,亞洲資金隨之回流香港。

雖然中國企業目前並未被禁止在美國上市,但它們正面臨著《外國公司問責法》(HFCAA)等法律的威脅,不合規的公司面臨被強制退市的風險。
這種高度不確定性;加上美國政府和國會對特定中國企業的嚴格審查和制裁壓力,逼使中國龍頭企業主動轉向尋求在港上市。
同時,內地一系列的金融和產業政策組合拳,有效提振了市場情緒與風險偏好,雙方合力為港股市場帶來了成交與風險溢價的雙修復。
港股通南向資金的持續淨流入,更成為支撐市場流動性的關鍵。
今年最大的IPO項目寧德時代的上市,亦看到當前中美關係持續緊張的影響。該公司在公開招股中,不容許向美國在岸投資者出售今次上市的H股,藉此排除部分美國投資者參與。

另外,寧德時代的成功上市,亦造出龍頭示範效果,形成「近水樓台先得月」的效應,吸引更多「A+H」、「中概回流」與行業龍頭果斷選擇在香港上市。
香港憑藉其連接內地的獨特地位,成為資金追逐的「避風港」和高增長出口。
「A+H」雙重上市模式,對不少在內地已有A股基礎的龍頭企業而言,赴港掛牌不只是融資動作,更是品牌與國際化的象徵。
香港資本市場連結國際基金,定價效率與流動性明顯高於單一市場;同時,H股身份也讓企業在海外業務拓展、全球併購與估值對標上更具籌碼。
中央和監管機構均一直鼓勵內地行業龍頭企業,利用香港這個國際金融平台進行融資和全球化布局。香港證監會和港交所(00388)分別發布措施,支持中國企業赴港上市、拓寬融資管道。

今年前三季,港股有六宗超大型新股上市,包括五宗「A+H」新股及一宗分拆上市項目;另有四檔大型新股上市。今年首八個月,港交所收到283個上市申請,年增123%。
除政策支持外,香港IPO機制的制度紅利已達爆發期。《上市規則》第18A章(生物科技)和香港18C章節(特專科技公司上市機制)的效應逐步顯現。
港交所更推出了「科企專線」,讓有潛力的特專科技公司和生物科技公司,得以在上市申請早期階段選擇以保密形式提交申請,並獲得監管的早期諮詢,以幫助它們更有效率地滿足上市規定並加速上市進程,獲取資金以支持快速成長和發展。

另新上線的配售與回撥的「A/B雙機制」,發行人「拆牆鬆綁」、提升新股定價效率及香港新股市場的國際競爭力。

焦點中外企業排隊上市

展望2025年下半年至2026年,港股新股熱潮有望延續上半年氣勢。
市場的焦點已經轉向一眾具備高成長性、強烈國際化屬性或擁有顛覆性技術的準新股,涵蓋消費、資源、硬科技與自動駕駛等多個板塊。這些企業的潛在上市,將決定香港在全球集資冠軍寶座上的地位能否延續。
首要關注是中國快時尚電商巨頭SHEIN的最終動向。據市場消息,SHEIN在倫敦上市受阻後,已於7月秘密申請在香港IPO。
以其500億美元估值計算,若成功登陸,其募資金額可望超過970億港元,將成為港股市場今年最大IPO項目。

其次,內地「悅己經濟」和潮流消費板塊加速證券化。據報,零售潮玩品牌名創優品(Miniso,09896)計劃把旗下的Top Toy分拆在港獨立上市。
Top Toy專門瞄準年輕一代的盲盒與IP收藏熱潮,其上市將為港股帶來新的消費題材。
另外,內地知名機械人製造商宇樹科技,擬今年第四季在A股上市,這類頂尖的「硬科技」企業,未來是否會考慮採用「A+H」來港發行H股亦值得關注。

香港 ipo (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

圖片來源: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