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保僑專欄 港科技

港科技騙案年輕化︳方保僑專欄

投資

廣告

香港科技騙案的年輕化日趨嚴重,成為近年社會關注的議題。隨著資訊科技融入日常生活,青少年受騙的個案屢見不鮮,包括「零風險高回報」的投資陷阱、遊戲點數交易、網購陷阱以及帳號被盜用等。面對新一代的「數碼原居民」,騙徒的手法已逐漸演化,貼近年輕人的生活與上網習慣,令防範工作挑戰倍增。

科技騙案年輕化並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交織的結果。雖然青少年精通現代科技,熟悉智能手機、社交平台、網上遊戲與電子支付等,但在風險意識、判斷能力及社會歷練方面仍然稚嫩。
騙徒正是利用這種「技術純熟但心智未成熟」的弱點,以貼近青少年生活的方式行騙。

1成中小學生曾遭詐騙

近年有調查顯示,逾一成中小學生曾遭詐騙,平均損失逾千元,嚴重者達數萬元。
常見手法包括偽冒名人推介投資、設計假網站誘騙轉賬,或在遊戲、網購交易中誘導學生先行付款後失聯,令受害者難以追討。
除技術防範不足,青少年的社交圈與朋輩影響力亦促成「連鎖受害」。
許多年輕人過度信任網絡活動,只因見到同輩參與投資或交易,便盲目跟從,陷入「羊群效應」。這類心理令騙徒更易在社交圈散播假訊息,令個別騙案演變成集體受害,損失更為嚴重。

防止青少年受騙,須由家長、學校及社會合力建立防護網,而非單把責任單方面歸咎於青少年。
家長不能單靠禁止或監控手段,應提升媒體和資訊素養,與子女建立互信關係,讓他們在遇到可疑情況時敢於傾談求助,並循序漸進教育子女分辨真假資訊,灌輸正確的金錢觀念和風險意識,培養理性與自我保護能力。
學校方面,教育局及反詐騙團體,近年積極推行資助計劃及課程改革,將數碼素養和防騙教育常態化,擺脫傳統講座模式。
透過工作坊及情景模擬,提升師生及家長對騙案的辨識與應變能力。課程亦須緊貼現實案例,培養學生批判思考,建立安全使用網絡與電子交易的良好習慣。

社會方面,政府和警方在防騙宣傳應更具針對性與創意,利用年輕人常用的平台,如短片平台與互動遊戲,以貼近語言來傳遞防騙信息。警方與銀行亦應加強網絡偵測機制及風險預警機制,提早截斷騙案源頭。
科技公司、遊戲平台和支付企業亦應履行企業社會責任,完善安全設計與舉報流程,自動識別異常行為,減低詐騙蔓延。
部分內地來港的學生亦頻頻成為受害者,他們因租屋、網購、求職及電話騙案而損失慘重,金額甚至高於本地學生。
更有個案顯示,有年輕人在被騙徒利用下參與轉賬等非法行為,最終誤墮法網。
要防止此類悲劇重演,除教育外,亦需加強法治與責任意識培養,令青少年明白行為後果及法律責任。

科技帶來便利的同時,也放大了風險與誘惑。唯有家庭、學校、政府與企業合力構建全方位防護網,讓下一代在數碼時代中具備判斷力、責任感與防騙意識,香港方能培育出真正懂得辨識與抵禦騙局的「數碼公民」。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

撰文:方保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