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港樓 從量價走勢到短炒執漏機會
先講讀者最關心的樓市走勢。差餉物業估價署最新樓價指數顯示,2024年2月「撤辣」後曾經錄得顯著升幅,但從今年5月開始再度回落,由去年12月至今年8月,指數一直徘徊在290水平左右。
6月至8月指數各報286.7、288.1、288.5,錄得階段性微升,但離2018年的394.8、2019年396.9、2021年398.1高位仍有明顯距離。
樓市階段性企穩
所以數據上只能說明樓巿「階段性企穩」,暫仍未足以判斷樓市轉勢回升。
至於後續市場,10月國慶、中秋雙節帶旺氣氛;加上內地「四中全會」召開,市場對利好政策抱有期待,而且市場普遍睇好第四季,預期樓市10月至12月錄得與第三季持平或上升趨勢。
筆者認為長期走勢還取決於經濟復甦力度、資金流動情況,以及內外部政策變化等重要關鍵因素。
與走勢同樣備受關注的,還有二手市場如何應對一手新盤減價競爭。
面對新盤減價競爭,之前高位入手的業主,只要沒迫切套現需求,先不要急於「割肉」。
現時住宅租務市場需求大,建議先將物業進行優化、粉飾或清潔乾淨企理等,盡快出租及提高租金收益,用穩定租金收入對沖樓價波動期,以租養時間,待樓市回暖再出售,減低虧損。
此外,政府加速開拓北都發展,對香港長遠發展有幫助嗎?
從市場及城市發展來看,北都既是香港應對長遠住屋需求,以及完善北區新市鎮發展的重要一環,無疑能為市場提供中長期住宅供應和機會。
根據規劃,北都將會提供多達60萬個住宅單位,其中一半以上為資助房屋,這個供應規模為「中長期住宅供應」提供支撐。
要舒緩中低基層市民住屋壓力,北都發展大前提必須加大公屋、居屋、簡樸房的興建力度,確保規劃不走樣,讓中低基層市民先上樓,即使暫時無能力購買,也能通過租住獲得棲身之所。
別盲目入市北都物業
此外,推進北都建設,還能進一步完善北區新市鎮發展。從投資角度看,不建議普通市民盲目入市北都一帶。
北都規劃覆蓋範圍廣泛,從規劃到完成須經歷長期甚至超長期過程,期間可能出現政策調整等不確定性因素,有意投資或置業者需要先有清晰認知與評估。
至於投資者入市,一般情况下有兩個時間節點:(一)相關訊息釋出期;(二)政策落實期。
其中政策落實期是重點,要學懂看基建訊號的釋出(如交通配套、民生基建的落實進度同情況,以及入場參與發展商的實力等)。
加上當前樓市處於調整波動期,無論購買住屋還是工商舖,首要先看價位、投入的成本、回報率、地點、商圈成熟度、人口進出量。
再結合樓盤、戶型、位置、交通等收窄選擇範圍,同時判斷未來接手買家的情況,搭配資金風險管理後理性決策,而非趁熱度盲目跟風超前入市。
短炒「話易唔易、話難唔難」。事實上,近日排確實有短炒成功的例子,關鍵在於對行業熟悉程度、訊息資源的掌握,以至入手價位、位置及樓盤流通周轉期等重要因素。
成功非靠運氣
聚焦「成熟度高、流通性強、競爭少」的位置,更易兼具抗跌力同升值潛力。
例如:(一)成熟民生商圈,如荃灣、沙田,這些位置雖二手樓齡大,但人口密度高、租售需求穩定,且最好周邊一公里內新盤供應少或無新盤供應,易出現「僧多粥少」行情;
(二)交通樞紐位置,如九龍站,緊鄰高鐵站,可承接內地來港置業及租客需求;
(三)北區成熟段(如屯門、元朗核心位置)本地居住需求旺,且相比市區入手門檻較低。
當然,短炒須警惕潛在的風險,切忌盲目跟風。無論追求短期差價的短炒;還是看重長期租金回報的長揸,入手的價位、回報率、地點、人口流動等都是不可忽視的關鍵性因素。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
太古城上月最新放盤叫價是多少?
太古城上月最新放盤叫價大約…各區樓市買賣詳情請看。
九龍區有哪些大型屋苑放盤呎價最低?
九龍區不少受歡迎的大型屋苑呎價對比上月都有回落…各區樓市買賣詳情請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