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樓必勝」方程式已失效 港樓難重返昔日光輝|封面故事
香港樓價經歷了深度調整,由高峰大約跌了三成。惟李兆波指出:「CCL在1997年是100,計及通脹目前應該是145左右,所以香港現時樓價應比1997年還要低。」
雖然樓價看似「便宜」,但李兆波認為,若從投資角度出發,未必是吸引的水平。「買樓是長線投資,借貸是30年,但現在投資30年美國債券回報有4厘多,但買樓收租有沒有4厘多?」
他補充,買入債券後便可定時定候收債息,但買樓則要放租,又要計及印花稅、差餉、管理費、經紀佣金等費用,令回報更少。
美國聯邦儲備局自去年9月開始啟動減息,至今已由高位減了1.25厘息。市場預計今年底還有機會再減兩次。
然而,李兆波認為減息對樓市幫助有限,一來香港未必一定跟減;二來就算減,減幅也未必會同步。
事實上,過去幾次美國減息,每次都是減0.25厘,但本港最優惠利率(P)只減0.125厘。
而在疫情前,香港P也只是5厘,目前多家大型銀行的P已十分貼近此水平,再減空間不多。
另外,香港人絕大部分按揭借貸人敘造H按,利率與香港銀行同業拆息(HIBOR)掛鈎。在以前HIBOR常低於1厘,但現在HIBOR卻經常在3厘以上,觸及封頂息,致令息率高企。
李兆波表示,別寄望會回到以往的超低息時代。「以前低息是和美國經濟環境有關,但現在美國經濟並非那麼差,而大家要知道1997年前,香港的P見過10厘。」
最重要是,樓市是與實體經濟掛鈎,以香港目前經濟狀況,樓價難望大升。
工商廈需求下跌
至於比住宅更低迷的工商廈,李兆波同樣認為「不樂觀」。背後有兩大原因。
首先是經濟大環境疲弱,企業縮減規模;其次是工作模式的根本轉變。「近年很多人習慣在家工作,現在真的不需要那麼多寫字樓。」
在work from home的新趨勢下,企業對辦公室的需求大減,尤其是大面積的寫字樓,要找租客更不容易。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