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食界天花板」優之良品一度雄霸千禧年代!網民回憶「離棄港人」火速跌落神壇成結業關鍵:全盛時期唔搞上市認真笨
優之良品創辦人出身傳統涼果世家
1993年成立的「優之良品」(Aji Ichiban),英文名取自日語「味一番」之意,創辦人黎獻泰出身傳統涼果世家。品牌早期主打地道中式零食,以親民價格、包裝整潔見稱。1999年更榮登「香港十大名牌」,2004年再獲選為「香港超級品牌」,全盛時期市場佔有率超過六成,堪稱港人心目中的手信之王。
隨着品牌壯大,「優之良品」一度衝出香港,在亞洲、美加等地設立約150間加盟店。對不少遊客而言,它象徵「香港味道」;對港人而言,它是放學後的小確幸。然而盛極而衰,命運在2000年後急轉直下。
不過,無人想到,品牌轉型迎合自由行,就是致命一刀。隨着內地開放自由行政策,「優之良品」迅速調整策略——從港人日常零食,變成旅客手信品牌。
有網民憶述,包裝從簡約小袋變成誇張的「禮品包裝」,價錢水漲船高,昔日街坊店變成機場與旺區的「大陸客專區」。不少本地消費者感嘆:「已經唔係以前嗰間優之良品」,甚至直言「點解仲未執」。
2000年代北上廣州
其實早於2000年代初,「優之良品」已北上廣州發展,憑藉港式零食的創新概念,在當地學生與白領間掀起熱潮,北京路、中山路一帶皆有其店。
然而,內地特許經營制度問題頻生,不少加盟店為節省成本,自行採購劣質貨源,導致品牌屢被內地消委會點名。再加上「優之良品」四字因涉嫌「誇大品質」難以在國內註冊商標,山寨品牌如「優之良味」、「優之良品(假)」四起,真偽難辨。到2010年代初,品牌幾乎全面撤出廣州,只剩寥寥可數的機場分店。
而香港本地市場,亦早被新一代品牌瓜分。當年759阿信屋、優品360等本地連鎖,以更貼地的定價與本地化策略迅速崛起。根據2018年數據,阿信屋市佔率達37.8%,優品360佔21.6%,昔日王者「優之良品」僅餘7.2%,由昔日「一統江湖」變成「可有可無」。
加上社會運動及新冠疫情雙重打擊,旅客銳減、租金高企、經營成本飆升。2022年,「優之良品」正式宣佈全線結業。發言人表示:「自疫情以來,香港缺乏旅客,公司無法繼續營運,全港門市租約期滿即結業。」官方網站亦隨即關閉。
消息傳出後,網民反應兩極。有人懷舊:「以前過年前一定去買糖果,款多又平,有得試食最抵讚。」也有人冷淡:「早就變咗大陸人專買店,抵死。」甚至有批評指:「九成貨都係國產劣質貨,價錢唔平,淨係包裝靚啲啫。」
這些評語反映了一個尷尬現實——「優之良品」的沒落,不只是市場競爭或疫情打擊,更是品牌與本地情感的斷裂。當品牌選擇迎合旅客而忽略本地消費者,港人對它的歸屬感逐漸消失。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


